逆風
曾經有人說我是“迎著風的女人”。
那是在襟裳岬的時候。森進一在歌裏唱過:“襟裳之春,是一無所有之春”,那地方確實是一無所有。
襟裳岬最有名的就是強風。海岬的觀光設施裏有風洞實驗設備,能讓遊客體驗直麵強風的感覺。抓著管道扶手體驗瞬時風速20km的強風,已覺風壓勁猛,如果換成最大瞬時風速40km,一定能吹飛廣告牌、掀翻屋頂,也能把我這種小個子刮跑吧。
站在海岬尖端,眼前的海麵被一道波浪翻湧的界線劃分為東西兩半,強風就是從那裏吹來的。雖然沒有先前體驗的瞬時風速20km那麼強,卻也已是相當猛烈。
我突發奇想,朝著風來的方向張開雙手,身上的防風衣灌滿了風,變成一麵船帆。我往前傾倒,保持著平衡讓身體好似浮在空中,頭發倒豎,全身都被風吹拂。真是太爽了。我從心底裏爆發出笑聲。同行的人見狀,都開始模仿我的姿勢。大家都迎著風笑出聲來。雖然我看不見自己此時的模樣,但看看旁邊的人,也知道一定很怪。我像小孩兒一樣笑啊,笑得停不下來。
有人對我說:“迎著風的模樣很適合你啊。”之後,我就成了“迎著風的女人”。
也有人說過,我“擅長應對逆風”。
我好像總是會激怒別人,做些惹人討厭的事,招來猛烈的斥責打擊,然後又早有準備地迎上前
去。整個人神經緊張,像個敏銳的獵人,更準確地說,是進入了足球守門員那種全神貫注的待機模式,把注意力分散到四麵八方,無論球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撲到。情緒高漲,腦內分泌多巴胺,想品嚐這種快感不需要任何藥物。亡命徒們大概都體驗過某種共通的感覺。無論是追求速度的騎行者,還是攀岩的狂熱愛好者,隻要體會過一次那種緊張感,就再也忘不了。
後來,我意識到那些被稱為“AC”(Adult Children,成年孩子)的人,經曆就與此類似。成年孩子,並不是指那些長不大的孩子氣的大人,而是指幼年時期在家庭矛盾裏成長起來的大人。這個詞來源於“Adult Children of Alchoholics”,用來稱呼那些在酒精依賴症的父母身邊長大的人。因為幼年遭受過父母的暴力或虐待,有過創傷性經曆,他們長大後也容易陷入人際關係的矛盾,所以有了這樣一個稱呼。
如果生活在一個矛盾頻發的家庭,在孩子眼裏,家庭就不是安寧的歸所,而是讓人緊張、不安的地方。孩子一緊張就會進入戒備狀態,正如人在麵對強風時牢牢踩住地麵,用盡全力不被撼動。當這種戒備成了習慣,即使在無風地帶也難以放鬆。一旦風停就會向前栽倒,為了保持早已習慣的姿勢,他們會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