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促成需要高度緊張的狀態,或是過度幹涉他人。因為習慣了強烈的風壓,很難適應其他環境,他們隻能不斷地搞砸事情,再追悔不已。
人在情緒高漲時會渾身發抖,這種感覺來源於幼年時期的家庭。這話聽來有些老生常談,但不僅僅是我,幾乎所有人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那麼點問題吧。因此這種說法能涵蓋每一個人。
此外,我想起一個比喻,很適合用來形容習慣了高強度風壓的身體。
優秀的生物學家福岡伸一先生有篇文章說得好:生物沒有靜止狀態。乍看一動不動的生物,其實並非處於靜止,而是在正反兩種力的作用下,艱難地保持著平衡狀態——這就叫動態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事物就會朝著某個方向發生劇烈的坍塌。這種平衡很難保持。就像非常時期的英雄難以成為常態下的領導者。從這點來看,阪本龍馬沒有活到明治維新以後,好像也不是壞事。
可見,一遇到逆境就變得感官敏銳、生龍活虎,這種性格也不好。雖然能適應亂世,卻不適應和平年代。
我三十多歲的時候,大家相互打氣時都說:“今天覺得不合常理的事,到了明天就會成為常識!”反之亦然,“今天的常識,到了明天就會成為不合常理的事”。曆史確實如此發展了,風向也隨之改變了。從前的逆風變成了順風。直到現在,我受邀參加大型
活動,被安排在主賓席時,仍會感覺不自在,覺得這不是自己該坐的位置,仿佛一個在野黨的政治家突然坐到了執政黨的位置。因為我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坐在這裏,而是時代的風把我推了上來。
這種想法背後隱含著一種觀念:風向隨時可能改變。有時我會覺得,不是我變了,是時代終於追上了我;換句話說,追上我的時代,早晚也會超越我。人無法選擇時代,時代的風也永無止息之日。下一次它會從哪裏吹過來呢?無論風從哪裏吹來都能保持鎮定,這大概就是我的強項。
時代的風是個比喻,但我也喜歡真正的風。
這話有些對不起受災地的居民,但我一聽到天氣預報說台風正在接近,就會激動不已。有一次,我在台風過境、暴雨狂風的日子特意穿上防水服裝,跑去看漲水的賀茂川。往日總是一派平靜的賀茂川此刻轟隆隆地奔湧著。如果被濁流吞噬,我一定會瞬間消失吧。腦中想著這些,我在水位逐漸上漲的河堤上站了很久。
未來的某一天,我想在高知縣的室戶岬等待台風的登陸。千葉縣的犬吠埼也行。不知道那是種什麼感覺。
等我活到能實現這個願望的年齡,大概會被強風刮倒,弄得大腿骨骨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