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的將來(1 / 1)

孤身一人的將來

今後,單身人士的數量還將持續增長。不隻是老年人,年輕人、中老年男女中的單身人士也在增加。按不同年齡段統計夫婦二人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六十五至七十五歲是最高的。這個年齡段往上,夫婦中有一人死亡的單身者在增多;奇怪的是,這個年齡段往下,回歸單身的比例也很高。因為五十歲以下的離婚單身者與不婚單身者在增多。根據人口學家的推算,當代四十多歲的人裏,每四位男性、每五位女性之中,很可能就有一位終身不婚者。

日本的累積結婚率(一生中至少結一次婚的人數所占比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達了頂峰,之後便逐漸下降。那時候結婚的人,如今剛好六十五至七十五歲。他們把婚姻視為一輩子的大事,在此觀念下構建家庭、夫妻雙雙迎來老年,算是幸福的一代。不過,這代人是日本曆史上最初,也是最後的一代。同樣的情況不會再持續。

這代人的工作一幹就是一輩子,結婚也是另一種“終生任職”。當今社會,雇傭製不再長久,婚姻同樣失去穩定性,可他們見了年輕人還是會用“結婚了嗎”代替打招呼,仿佛腦中的社會常識還停留在20世紀60年代。但過去的常識放到現在已經不合常理。半個世紀過去,社會也該發生變化了。

從前,男女結對才能組成獨立的小家庭,

在社會中立足,單身人士隻能被邊緣化。如今,無論男女,單身人士的數量都在增加,兩個單身人士湊成一對,還能算是一種“升級”嗎?遭遇不幸而恢複單身的人,還會願意再找個人湊成一對嗎?她/他周圍的人會希望如此嗎?

聽著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相親詐騙”“結婚詐騙”相關的報道,我意識到,社會輿論似乎認為單身人士都渴望姻緣,即使無奈也想找個伴兒。而弄得人心惶惶的結婚詐騙殺人案等報道顯示,單身男性比女性更加渴望戀愛和婚姻。

跟我年齡差不多的朋友裏,重返單身的人也不少,她們雖然想交男朋友,卻沒人想再婚。離婚後重返單身的朋友感歎:“結一次婚已經受夠了。”伴侶死後重返單身的朋友也表示:“一個人樂得自在”,不想再婚。況且,丈夫死後給她們留下了房子和遺屬年金#pageNote#0。日本的法律規定,男人有贍養女人的義務,如果再婚,遺屬年金就要打水漂了。這麼一想,當然沒必要眼睜睜地放棄好不容易到手、能自由支配的財產。此外,阻止“黃昏戀”發展到結婚這一步的主力是她們的孩子。因為誰都不想多來幾個繼承人,讓遺產繼承和墓地問題變得更加麻煩。所以隻要家裏的老人不再婚,子女對他們與異性的交往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在我所有的單身朋友裏,有一個朋友最令我佩服

。她的男性朋友們都住在她附近,偶爾一起吃飯、度過周末或是出門旅行。這樣既能確保自己的房子和財產安全,又不會侵入彼此的領地,更不會深入對方的家庭。我這位離婚的朋友讓子女稱呼她的新男友為“叔叔”。試想,如果強迫孩子們叫“爸爸”,肯定會引發不小的爭端吧。

這種周末悠閑約會的習慣,跟如今的年輕人談戀愛差不多。異性間的交往也不再以結婚為前提。“交往”“戀愛”雖然包含了性關係,但眼下已經沒人使用“婚前性行為”的說法了。在性行為已經司空見慣的當下,年輕情侶們反倒不再拚命享受性愛,而是成了“喝茶聊天的朋友”。這使得老年情侶和年輕情侶之間有了出人意料的共通點。此外,無論哪個年齡段,朋友間的交往都不分同性或異性。對男女同校的時代而言,友情自然是不存在性別之分的。

結婚是一種社會契約。“異性結對”是一種繁殖期的行為。夫婦是養育子女的戰友。而當生養子女這件大事終於結束後,解除先前的契約,重新締結一段更為輕鬆的關係不也很好嗎?當然,跟同一個對象續約也無妨。

在超老齡化的社會中,從家庭義務中獲得解放的單身男女,不妨重新尋回男女同校時期的友情。這就是我設想的“單身人士的未來”。人如果活到八十歲,跟配偶共度的時間占其中的四

分之一;如果活到一百歲,則占五分之一。硬要“與人結對”的觀念,差不多也可以改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