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個人的當下
容姿
我與她雖是第一次見麵,卻知道她迄今為止的事業有多傲人。如今她年事已高,我一麵與她泛泛而談地寒暄,一麵焦躁不已。心裏很想問她某年或某時發生的事。問她寫那本書時幾歲,在煩惱什麼,做過些什麼……還有那件大事發生時,她有何感想……
直麵活生生的曆史見證人,我雖然情緒激動,說的話卻浮於表麵,無法觸及核心。時間無情地流走,很快就到了我該告辭的時候。
唉,真是浪費了大好機會……我腦中這樣想著,卻見她露出沉靜的笑容,溫文爾雅地站在我麵前。
這一刻,我領悟了。
她過去做了什麼並不重要。正是經曆了各種事件,克服了各種困難,才有了此時此地這位優雅的老婦人。她耐心從容的說話方式、眼角的皺紋、略帶悲傷的笑容、穩重卻不失辛辣的措辭……一切言行舉止,都沉澱著她過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這一想,我又覺得與她共度的幾個小時隻顧著激動,沒能以平常心享受對話,又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浪費機會。
時間與經驗創造了她的“當下”。既然如此,我應該認真對待的不是她的“過去”,而是她的“現在”。
曾經,我初遇另一位名人時,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在某個宴會會場,我發現一位小個子女性放鬆地站在一根大柱子背後。她一度緋聞纏身,在媒體上引起
軒然大波,我也是通過新聞裏的照片知道她的。而此刻,她站在離我僅有幾米的地方,隱藏了存在感,摒除了周圍的喧鬧,顯得嫻靜又超然。過去那麼活躍的人,如今變化竟這麼大嗎……想起她以前有過的種種騷亂與風波,看著眼前這個脫俗又隨性的人,我不禁對她心生好感。是那些坎坷的歲月塑造了如今的她嗎?我感歎著,對她沉靜的模樣看得入了迷。
接著,我想起揭發過“老年歧視(Ageism)”現象的女性主義者芭芭拉·麥當娜的演講。她在七十多歲的時候曾說:
不要以為“你跟其他老人不一樣,精力充沛又有活力”這句話對老年女性是種誇獎。如果對方以為這是誇獎,你的話就助長了社會對老年女性的歧視。
不要對老年女性說“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多了”。這隻是你的自以為是,你在貶低歲月加諸人的痕跡。
老年女性不是為了你們年輕女性而存在的,也別以為你們能幫到我們。
不要以為老年女性生來就老。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會如何,那都是嶄新的、不斷發現的過程。老年女性對此談論得越多,就越是能給我們習以為常的、否定我們的這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這一點,我們遲早能有所體會。
這位銀發的小個子女性在美國女性主義者的聚會上發表了如此激進的演講。當時,三十多歲的我也坐在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