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心中感佩,我走到初次見麵的她跟前請求:“可以讓我把你的演講介紹到日本嗎?”其結果,就是後來翻譯引進的《看著我的眼睛——女同性戀談老年歧視》(芭芭拉·麥當娜、辛西婭·瑞琪合著,寺澤惠美子等人譯,原柳舍,1994年)。
她還寫了下麵的內容:
年輕女性會跑到我這種老女人身邊,請求我把過去的生活經曆講給她們聽,卻從不問我每天有何感想、做了什麼。沒錯,她們隻在乎我的“過去”,卻對我的“現在”漠不關心。我明明不是“過去的人”,依然繼續生活著,隻不過是個年齡大些的女人。老年人不是過去的軀殼。非但不是,他們還正在無人走過的年齡段,積極探索日日嶄新的現實。
在我時常拜訪的老年社區裏,大家做自我介紹時都不會提及過去的職業和經曆,這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因為每個人都已經退出了職場。“雖然不知道其他人在外麵的世界是什麼身份……”但在這裏,每個人都是無名之輩。
他們不提及個人背景,但會分享自己眼下沉迷的興趣。比如,“我最近在畫油畫”“我加入了歌劇愛好者俱樂部,很期待一年一度的公演……”“我想學陶藝,所以來到這裏”。
不過,隨著彼此慢慢熟悉,會發現對方的愛好、特長也都不再重要。
有位年長的朋友告訴我:“上野啊,這隻是世人所謂
的興趣。真正重要的,不是那個人做了些什麼。”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做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本身。這不是頭銜、地位所能衡量的,而是那個人的樣子、舉止、說話方式,以及做事的態度等呈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容姿,是了解這個人最重要的窗口。我越來越認同這種觀點。因為我想與之共處的,都是些容姿不凡的人;我想與之重逢的,也都是些讓人神清氣爽的人。
與人見麵時,我們很容易以對方的過去為標準來衡量對方。我也常被人當作“傳說中的上野女士”。但與人交往,接觸的不是對方的過去,而是現在;不是對方的工作,而是人品。無論一個人的成就多麼輝煌,要是毫無體諒之心,也不會有人搭理。過去的地位和成就不能成為此時此地傲慢無禮的免罪符。
一個人過去經曆的戰場也好,煩惱也罷,都會體現在這個人的容姿上。即使不細問,也能看出此人的“當下”正源於種種過去。然後你會心生感慨:幸好沒在那時候認識她/他。經驗與時間的磨礪,使眼前的人散發出舊皮革般的溫潤光澤。而我隻需享受當下。
多麼奢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