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
最近這一年,我不斷地接到熟人朋友的訃告。
不久前,喪期明信片還是由朋友寄來,告知其父母或其伴侶父母去世的消息。到了最近,去世的卻成了他們自己。沒有直接往來的人過世尚還能接受,可有過親密交往的朋友死去,卻讓我悵然若失。啊,那個人再也不會出現在我麵前了嗎?與之有關的記憶都歸於過去,再也無法更新了嗎……這種情緒令我沉痛不已。
我向來討厭冠婚葬祭#pageNote#0的儀式。明明不欲慶賀,卻要出席別人的婚禮;明明不了解對方的成長過程,卻要在親戚家小孩入學、升學時給紅包。以某個時間為節點,我再也不參加婚禮了,因為一切婚禮都讓我感覺徒勞。同時覺得,我連自己的婚禮都沒參加過,幹嗎要參加別人的婚禮……
知道我不喜歡婚禮的學生、畢業生們,都不會給我發婚禮請帖。因為怕我不高興,連告訴我結婚的消息也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自己沒有結婚的打算,也對婚禮毫無興趣。但別人結婚,我還是會送上祝福。想要結婚的對象,就是你眼下決定與之共度餘生的人。雖然在當今社會,婚姻關係隨時都能作廢,但決定結婚時肯定也是相當地激動。一生之中,能遇到讓你做出這個決定的對象的次數,恐怕一隻手都數得過來。如果真能幸運地碰上深入理解彼此的愛人,我自然不吝惜送上祝福。這話說
得有些繞,總之,得知學生結婚的消息,我都會送上祝福。隻是不會參加婚禮。
從某個時期開始,冠婚葬祭的“冠婚祭”我都不再參加。更不會參加別人的出版紀念派對。我從來沒為自己的書搞過出版紀念派對。畢竟出了太多書,沒精力每本都紀念一次,況且還保不準會惹人厭。
說實話,我也不想出席學生的畢業典禮。因為多少會覺得,我連自己的畢業典禮都沒參加過。大學畢業,我在學校的事務窗口拿到了本該在畢業典禮上領取的畢業證書。當我出示身份證,領到畢業證書時,立刻當著工作人員的麵將其對折再對折,弄得對方目瞪口呆。我覺得這張紙對父母比對我更有意義,所以打算寄給他們,但因為尺寸太大塞不進信封,隻好唰唰地折了兩下。也因此,我的畢業證書到現在還有折痕。
不過我一直告訴自己,葬禮是截然不同的。
那是告別的儀式。要告別的人,已不在人世。
名人的父母或妻子先於他本人去世時,葬禮往往比較隆重。因為大家雖不認識他的配偶,卻跟他本人有交情。反倒是他本人去世時,很多人覺得之前已經盡過人情義務,此番再來送行的人不多,葬禮也比較樸素。
我參加葬禮不是為了做人情。因為不認識遺屬,跟他們也沒有人情往來。我是為自己去的。
在某個時間點,我與某人的記憶就此中斷。看著
備忘錄裏的聯係方式,心想:啊,這個人已經不在了。可要刪除時又會猶豫。看著對方的手機號碼,也曾想過要不要打一通試試。打給逝者的電話會被接通嗎?或許接電話的是個陌生人。我每每猶豫,也就一直沒有刪去。每當聽說有誰去世,我對那人的感受就會失去落點,鬱積在心中。我認為,這是因為我沒有好好跟對方道別,並由此重新意識到葬禮的必要,它是生者真正把死者送往另一個世界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