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接到某人去世的消息時,我總會問一句:“葬禮呢?”越來越多的遺屬表示,家人已將其秘密下葬。雖然是遺屬的決定,但我的悲傷也因此無處可去。我告訴對方:“如果有追思會,還請通知我。”但這類通知幾乎都是在我即將放棄的時候才來。

或許是考慮到出席者的行程安排,無論死者周幾去世,葬禮都定在周末舉行的情況越發普遍。大概是因為幹冰、防腐技術的進步,能讓遺體保持完好無損。在這期間,與遺體共處一室的遺屬會想些什麼呢?

我的周末時間大都安排得很滿,如果臨時接到葬禮通知,很難抽空參加。所以大都是在遠方獨自悼念友人、祈禱冥福,但往往還是難以釋懷。

某個周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年長女性的葬禮。巧的是那天我居然沒有別的安排。雖然她去世的時間並不是為了配合我的行程,但我

覺得這是一種天意,於是決定出席。

到了現場一看,宗派不明的和尚在敷衍地念經,陌生的死者親戚們腫著眼睛在哭。到場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真是讓人待不下去。

那天風很大。出席者的黑發黑衣都在強風中翻飛,我們目送工作人員將遺體搬上靈車,駛向火葬場。在此之前是告別儀式。蓋棺前,會場工作人員示意“在場親朋好友可以跟逝者道別了”,其他人依次上前,瞻仰故人遺容,與故人道別。

但我不想這麼做。近年來,屍體防腐技術飛速發展,據說能讓死者看起來跟活人一樣。電影《入殮師》的成功也讓很多人知道了遺體化妝師,死者能在他們的幫助下煥然一新。但那毫無防備的模樣,比剛睡醒的臉更為私密,我不想看見,也不願這樣的自己被人看見。故人想必也跟我一樣吧。我還記得她溫和的笑臉。這就夠了。不能讓遺容替換我記憶裏的笑臉。所以,唯有這個“告別式”,我沒有參與。

遺體與遺容,無疑是死亡的物理證明。或許有人覺得,看過遺體遺容就算真正的告別,由此接受故人已去的事實。但對我來說,有葬禮就足夠了。如果無法參加葬禮,我會在幾周後,等遺屬們心情平複、葬禮上的花被清理,才去對方靈前獻花。如果我不認識遺屬,也沒法親自到場獻花,就自己買束花,舉行真正意義上的“私人葬

禮”。這是我為自己舉行的儀式。若非如此,就沒有送走對方的實感。

儀式也有儀式的作用吧。這樣想,或許是因為我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