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弘光(2 / 2)

這個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可新皇帝候選人在上位坐著呢,這事兒沒法說。

大家都不敢說的事,徐先生偏不怕,他非要挑破這層窗戶紙,讓大家都沒臉。

徐先生出頭鳥的精神是值得讚揚的,可朝廷的實權畢竟掌握在以史可法為首的文官集團手裏,勳戚們除了嗓門高、地位高,並沒有別的優勢。所以最後隻得按文官們的意思辦了——朱由崧先行就任監國,等形勢明朗之後,再從長計議。

排名次

盡管這次會議被兩位勳戚攪了個一塌糊塗,但該討論的事情一樣也不能少。皇帝的名分定了,接下來應該確定內閣大學士的人選了。

無奈,此時又跳出來一個勳臣,看來想安穩點是不行了。

此人,乃是誠意伯劉孔昭。

話說這位劉先生在當時也是個知名人物,可是他出名靠的不是炒作,而是殺人。確切的說,他殺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叔叔和嫡祖母。

劉孔昭的叔叔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劉孔昭生父則是庶出,一小丫鬟生的。這丫鬟姓莫,因為長的漂亮,引起老誠意伯劉尚忠的注意,一來二去懷了孩子,才被待以妾禮。

老誠意伯去世後,劉孔昭的生父搞潛規則,繼承了爵位,並把自己的弟弟嚴密控製起來,防止他東山再起,可惜劉孔昭的生父天命不永,很快就死了,劉孔昭便順理成章地襲了爵位。

這爵位本就來路不正,傳到劉孔昭手上,更覺得鋒芒在背、十分不自在,於是他決定采取措施一次性解決問題——他不僅幹掉了自己的叔父,還捎帶手勒死了嫡祖母。

誠意伯倒是十分有誠意,他一站出來就大言不慚:“鄙人認為,最合適的大學士人選是——我自己!”

此言一出,立刻震驚四座,引得滿朝文武紛紛側目,史可法聽了直想笑,但還是態度認真地告訴劉先生:“勳臣入閣辦事,本朝尚無先例!“

劉先生毫不氣餒,又振臂一呼:“即我不可,馬士英有何不可?”

這句話可戳到了史可法的心痛處。

畢竟,現在的策立第一功臣,是他馬士英啊。

結果出來了,原南京禮部尚書王鐸與原詹事府詹事薑曰廣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兼鳳陽總督,位列文臣之首。

麵對這個早在意料之中的結果,史可法默然無聲地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

另一個決定

朝廷上的事收拾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該清理外麵的事了。

北京陷落之後,所有南明的官員都意識到,必須迅速采取措施,整頓長江下遊的軍事防衛體係,借以拱衛南京,避免它成為第二個北京。

而由於敵人來自北方,那麼拱衛南京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應該部署在長江下遊以北地區。以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主要包括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明朝時,這一地區便是南中國的心髒——南直隸。

對於混亂的局麵和迷茫的前景,史可法深感憂慮,在與內閣其他成員商議之後,他決定,劃分出四個軍區,第一軍區在徐州、泗州;第二軍區在鳳陽、壽州;第三軍區在淮安、揚州;第四軍區在滁州、和州,四個軍區對南京成拱衛之勢。

軍區部署就位,還必須解決另一個緊密相關的問題,那就是政策。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往今來,讓人打仗,就要予人錢糧。

對於這個問題,史閣部遵循太祖朱元璋的思路,讓四大防區的部隊變成生產建設兵團,就地耕種荒蕪的田地,以軍屯的方式實現糧食自給。

但光有糧食還是遠遠不夠的,軍隊的武器裝備的配套、維護和更新都需要白花花的銀子來支撐。基於此,史可法把每位士兵的年薪,由當時普遍的工資標準十八兩白銀提高到二十兩,又授予了軍區自行稅收的權利,並將稅收來源全部用於購買武器裝備。

光這兩條,我們就會覺得條件已經給的相當優越了,但史閣部還不滿意,他又做出了最後一個決定。

各鎮,如恢一城、奪一邑,即屬其分界之內。

也就是說,誰能收複任何一處失地,則該地受其管轄。

經確實是好經,可史閣部沒料到,廟裏沒有好和尚,他一手寫的好經,後來全都讓歪和尚給念歪了。

萬事已定,五月十七日,史可法上書皇帝,奏請朝廷派遣四位軍事力量較強的將領,分別駐守江北四大防區。

弘光朝赫赫有名的四鎮就此登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