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的阿Q鼻祖?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有些“阿Q”情結的,魯迅發現了這一“真理”,率先取得了文學上的版權,如匕首投槍,刺中了許多國民的隱藏著的心靈:“哦,原來我也曾如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確是國人的一項偉大的“發明”,甚至比“四大發明”曆史還悠久,影響還巨大,乃至於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振興與發展。若論阿Q鼻祖是誰,還得上推一輩古人,他就是孔夫子的獨生子孔鯉!

孔鯉,字伯魚,據說是生他時恰好魯國的國王魯昭公送來的賀禮是一條大鯉魚。臣子生孩子,國王送禮,這也算是一件古今罕有的大事,值得大誇特誇炒作之,讓子孫後代做為榮耀永遠銘記的,於是孔夫子便借事件為名,給自己的獨生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鯉”就別說了,就是國王送的那條大鯉魚了,“伯”字在古代當“大”講,第一的意思,“伯、仲、叔、季”,在兄弟排名中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意思,伯魚者,大魚也!古人的“字”是很講究的,名是小名,字便是大號,學名的意思,在正規場合才用的。孔夫子給兒子起的學名加了個“著重號”,呼之為“伯魚”,足見對這件事的重視。

孔鯉果然名如其人,深得乃父“中庸”之道,既是個大大的“滑頭”,又屬於“溜邊派”,雖然孔夫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但優秀者並不包含孔鯉。孔鯉一生無建樹,乃至於就連孔鯉的兒子孔伋也不肯拜其父為師。孔伋字子思,他最終拜的是祖父的高足曾參,收下的徒弟是孟子,創立了“思孟學派”,將祖父孔子的儒學發揚光大。孔鯉的學習屬於“懶懶婆”式,就象阿Q的“革命”,有點“起哄”性質,你讓學我就學一點,不讓我學我就玩去,反正有老子養著。據說有一次他正在玩得高興,恰好遇見他爹孔子在庭院中站著,怕老子是兒子的通病,何況孔子家教很嚴,所以孔鯉低著頭,小步快走,打算逃過這一關,沒想到孔子叫住他問:“站住,小鯉魚,你學過《詩》了嗎?”孔鯉趕忙站住,回答說:“我還沒顧上學呢?”孔子說:“你不學會《詩》怎麼會說話?”“沒學過《詩》就不會說話了,難道街麵上沒學過《詩》的人都是啞巴?”孔鯉心中暗笑父親的“迂”,但一看到爹的嚴肅樣,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唉!誰讓他是爹呢?不學又要打手心罰跪,背吧!”孔鯉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整部《詩經》不長時間就背得滾瓜爛熟,完成了父親交給的硬性任務。剛想鬆懈一下,又在庭院裏看到孔子獨立站著:“唉!今天怎麼這麼倒黴?”孔鯉隻好又低著頭,用小步快速地向前走,以期不驚動正在獨自思考的父親,沒想到孔子早看到他:“站住,小鯉魚,你學過《禮》了嗎?”孔鯉趕忙站住:“按父親的吩咐,剛學完《詩》,還沒顧得上學《禮》呢?”,孔子說:“哼!不學會《禮》,你怎麼做人?”“沒學會《禮》就不會做人了?那街麵上那麼多沒學過《禮》的人,難道都是畜牲?”孔鯉暗想,但他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於是回去抱著一本《禮記》,囫圇吞棗地背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