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可持續的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
市場外圍存在著什麼樣的活動?
市場內部發生的是物品(資本、服務)的生產與流通,其交換過程需要支付相應的代價,這就叫有薪勞動。市場外圍發生的是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簡單來說,就是孕育生命、送走生命的勞動。隻要這種勞動發生在家庭內部,就是不伴隨支付的無薪勞動。
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同時具備物品的生產與再生產和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最近,“再生產”已經成為特指“生命的生產”的詞,以下將遵從這一用法)。生命的再生產主要由女性進行。生產是男性的任務,再生產是女性的任務,這就叫作性別分工。
馬克思的《資本論》幾乎沒有提及生命的再生產。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資本可以放心地把人的再生產寄托於勞動者的本能之上。
也就是說,勞動者會在雞籠一樣的房子裏瘋狂交配大量製造小孩,資本家無須擔心勞動力的再生產問題。馬克思寫下這句話的時間是19世紀。
從世界史角度來看,19世紀是人口爆發式增長的時期。女性一生的平均生育人數為5人,甚至還有生了9個、10個孩子的女性。那樣的時代早已過去了,現在的女性一輩子頂多生兩個孩子。
馬克思之所以不考慮人的再生產,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他也是受到時代製約的一個人,現在
回想起來,馬克思主義果真是誕生在19世紀的思想。
他的《資本論》中還有一句關於“生命的再生產”的犀利評價。
生殖就是生產他人。
這句話說得太妙了。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家長就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並且試圖去掌控他們了。
社會的存續需要生產與再生產,也就是物品的生產與生命的再生產。那麼,這個生產與再生產又被放在了什麼樣的係統中?在我們的社會,物品的生產被安排在了資本主義市場之中,生命的再生產被安排在了名為家庭的父權製之下。
父權製與資本主義是不同的係統,因此要分開看待。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有時會彼此對立,有時又會聯手合作。對曆史進行研究,就會發現二者的關係是存在變化的。
工業革命#pageNote#0初期,資本主義侵蝕了父權製。父權製的出現早於資本主義,因此資本主義登場時,父權製被動搖了。社會發生變動時,社會主流的既得利益集團往往變化速度更慢,而其周邊的女性或年輕人則會更快發生變化。
工業革命興起之時,被動員成為工廠勞動力的人群是女人與孩子。因為孩子也能完成簡單的勞動,所以當時兒童受到了長時間的壓榨。女性工廠勞動者被稱為女工。在日本,《女工哀史》#pageNote#1非常有名,而初期的女性工廠勞動者多為已婚的通勤女工。即使她們是被
父母或丈夫要求出來勞動的,能賺錢的女性依舊有了更強的發言權。如此一來,父權或夫權就相對削弱了。
於是在工業革命的初期,父權製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的第一次妥協。我們將其稱為維多利亞王朝的妥協。在這一時期,首次製定了將勞動時間限製在10個小時的法律。此前每天被迫勞動12個小時甚至14個小時的勞動者現在每天最多隻能勞動10個小時。雖然10個小時還是很長。除此之外,政府還製定了禁用童工的法律。說白了,就是用一係列規範來禁止兒童勞動、限製女性長時間勞動。
現在,14歲以下的兒童依舊被禁止勞動。我認為,既然禁止14歲以下的兒童出門勞動,那麼實施禁令的國家就有責任讓14歲以下的兒童吃飽穿暖,應該出錢養育14歲以下的兒童。
限製勞動時間和禁止兒童勞動乍一看都是福利性的法律。然而,這些法律的效果是將女人與孩子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取而代之的,就是男性。
初期的已婚通勤女工逐漸被未婚女性取代,她們被集中在工廠宿舍,進行兩班倒、三班倒的長時間勞動。因為這樣更方便管理。由於機器價格昂貴,不能讓其配合人類的作息在夜間閑置,所以資本家就配合機器安排了勞動力,保證機器能夠24小時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