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的工商倫理與企業家精神(9)(1 / 1)

身份認同:工商倫理的前提

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之間,《中國企業家》稱不上是當時中國的一本主流性雜誌。情況是從1996年開始轉變的,劉東華在這一年出任雜誌的社長兼主編,從此,《中國企業家》成為一本罕見的、有自己立場的雜誌。如果放在中國商業史上考察,它可以被看成是第一本從階層身份認同來審視企業家的當代雜誌。

人從來是一種“社區動物”,身份的認同是社區生存的重要方式,印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身份與暴力

命運的幻象》一書中就一言以蔽之曰:“身份認同感可以被視為一種資源

跟資本一樣。”

然而,在中國,企業家對自身的身份認同感非常薄弱。自古以來,對經商者身份的鄙視不僅僅來自統治者及知識階層,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對此頗為不齒。費正清就曾經說過,“中國商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他的子孫不再是商人。”即便到了晚清,先進如張謇,也把自己的下海經商稱之為“舍身喂虎”,自稱“自少不喜見富貴人,然興實業則必與富人為緣,反複推究,乃決定捐棄所持,舍身喂虎。認定吾為中國大計而貶,不為個人私利而貶,庶願可達而守不喪。自計既決,遂無反顧”。總而言之,是為萬不得已之舉。上世紀二十年代期間,上海的出版事業空前繁榮,其雜誌及圖書印刷總量竟已超過美國,各種雜誌百家齊放,可是卻沒有一本商業雜誌

僅見的一本是張公權等人創刊的銀行公會內刊,在社會上並沒有公開的影響力。

我們可以認定,企業家階層開始對自己具備了一定的身份認同意識,正是本次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事件,《中國企業家》在這其中扮演了十分醒目的角色。

發表於1997年11月的一篇題為《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事業》的“寫在卷首”,是較早出現的與身份認同有關的文字,文內寫道,“我們這個社會一些最優秀的人由於某種閃失而被無情地犧牲掉……本來,對於那些負重前行、為企業承擔巨大風險、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我們的社會應予充分的理解、信任、愛惜和保護。既然今天對這些人的保護還不那麼完備、不那麼有效,我們就有理由、有必要大聲疾呼,企業家要理直氣壯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