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的工商倫理與企業家精神(11)..(1 / 1)

這些靈光片羽般的宣告,盡管沒有形成嚴密的體係,甚至有些仍然有待推敲和論證,可是其自信和視野的開闊還是讓人十分心動。其中,“沒有成熟的企業家階層,就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隻有造就強大的企業,才能造就強大的中國”等論斷,更是新興的企業家階層在公共責任上的重大擔當。當時,展開在企業家麵前的未來似乎是蔚藍色的海闊天空

世紀交替的偉大召喚、加入WTO的全球化前夜、中國在東亞金融危機中的意外獲益、開始於1998年的產權改革也正順利展開,這四大“利好”同時降臨,讓企業家階層表現出了空前的自信。

在十年之後的今天,重讀上述的幾條“寫在卷首”,我們必須承認,它們都具有相當的超前性。

作為一本以企業家的代言者自許的商業雜誌,《中國企業家》常常被拿來與美國的《財富》相比,它們都立誌於記錄各自的商業社會的所有表象並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詮釋。不過,前者顯然比後者顯得更加的心事重重,其東方式的責任感也更為濃烈。

道統傳承:對曆史的重新接續

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和商業界,對工商傳統的重視似乎非常遲晚。早在《中國企業家》創刊的1985年,雜誌上就已經開設了“近代企業家”的專欄,先後刊出了晚清狀元企業家張謇、民國企業家吳蘊初、榮德生等人的人物小傳,不過其文本僅僅局限在介紹而已。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失誤的話,一直到2001年前後

也就是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後,才在各種論壇上偶爾聽到對這一話題的討論。

進入2005年之後,《中國企業家》越來越關注企業家階層的曆史脈絡研究,他們已經意識到,作為一個古老、且又新興的社會階層,如何接續企業家的商脈傳承已成重大課題。曆史,顯然是一個最好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