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災來的,又是瘟疫,僥幸沒死的百姓,再次死亡一大半,整村,整鎮,整城死光的不在少數。
旱災蝗災同樣橫行金陵,許行坤依靠的是深水灌井,旱情影響不大,不過蔽天而來的飛蝗,也讓治下各屯損失慘重,特別那些舊軍戶,舊民戶。
人沒有前後眼,許行坤以前也不過是個二十一世紀的文科生,麵對飛蝗他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也隻有聽從這個時代人們的建議,總得來說,效果聊勝於無吧!
不過,許行坤作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動軍民吃蝗,以他帶頭,各軍官帶領麾下將士隨後,又煎又炒又烤的,無數的蝗蟲變成一道道菜肴進入各人口中。
雖有民眾憂慮此舉會觸怒“蝗神”,不過許行坤都帶頭了,百姓還有什麼話說?他們紛紛效仿,不多久,滁州等處的蝗蟲竟然被吃了個幹淨。
不要說,蝗蟲的蛋白質含量還是很高的,吃久了蝗蟲,讓人看上去更是紅光滿麵,身體強壯。烹飪蝗蟲,慢慢也成為金陵各城特色菜之一,甚至有商人到處捕捉蝗蟲,運來販賣。
至於瘟疫,無需再提,自從許行坤起事以來,他對衛生防疫等等便極為看重,如果這樣還能產生瘟疫豈不是笑話?
因此到目前為止,許行坤麾下境內還沒有生瘟疫。
也因為這樣,太平安樂的金陵成為各地災民向往的桃源之地,每日湧入的災民不斷。
這些災民,給許行坤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唉,這旱災蝗災的一場接一場。丞相,我們商議,抗旱還好,多修水車,多挖水井就可。慢慢的籌措人力物力,再將各城的水利修複起來,不過論到治蝗,卻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的事。
主管民生的劉廉神情有些疲憊,顯是運段時間的民政事務讓他焦頭爛額。
沒錯,劉廉被許行坤派去管民政了,這老小子落了許行坤老大一個麵子,許行坤又不是聖人,能不介意?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許行坤小小的報複,讓劉廉去管管民生,了解了解許行坤的施政思路,以後才好輔佐許行坤話嗎!
偏題了,總之,治蝗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實中國古代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何治蝗,己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無非是興修水利,大麵積墾荒種植,還有植樹造林,提高耕種技術,控製蝗卯等。
上麵幾點,提高耕種技術,控製蝗卵還好說,餘者幾點,都需要長期的經營。而且許行坤隻控製金陵一地,治下再好,蝗蟲照樣可以從境外飛來,所以要作好持久戰的準備。
對於種田,說實到,論起實際操作,許行坤不如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農民。他雖有長遠的見解,不過這種見解要附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抗旱抗蝗之策,戶部報上幾個方案,許行坤都是一一準許。
“進入金陵的災民,第一時間安置迸收容所,以醫官監測,防止有瘟疫傳入。
從十月開始,己有數萬災民進入金陵,戶部的規劃,這些災民日後送入滿套兒之地,屯田放牧,以為安置。”
“然災民益多,安置百姓,錢糧卻是吃緊。”
麵對劉廉的抱怨,許行坤揉揉額頭,糧食問題,始終纏繞著他。
眼下中原各地天災連連,就算許行坤手上有大把銀子,境外買糧,也越來越難。近年來糧價漲得恐怖,十倍百倍於前幾年,就這樣還經常還有價無市,無人願意出售,許行坤手上的大把銀子,有成為廢石的危險。
雖然屯田等等也有些進展,收成不錯,但相比整個金陵的支出,這些收入算是杯水車薪。
這年景,唉……
而且安置下的那些新軍戶,從去年到今年,總有個幾十萬畝,就是許行坤使盡渾身解數,缺口還有個幾萬,也隻能先欠著。
不過總算將這些新軍戶安置完畢,也讓許行坤等人鬆了口氣。
現在又來了幾萬災民……金陵沒餓死一個人的美名,成為各地百姓心目中的桃源之地,絡繹不絕的災民仍是爭先恐後擠入……
天地良心,安置原來十幾萬百姓,許行坤己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了。
目前為止那些新軍戶還不能給他帶來效益,由於旱災與蝗災的影響,新開墾的田地今年每畝收成隻有幾鬥,勉強讓各屯所自給自足,雖然這讓許行坤欣慰,總算甩了一個大包袱,不過治下田地產量還是讓他非常不滿意。
一畝也就個兩三百斤,比起後世動輒千斤,差了太多。
至於穿越客必用的紅薯、玉米等等高產作物,許行坤也試過了,結果隻能說,如果許行坤還有機會回現代,他一定會把那些個一種紅薯,紅薯就豐收,一種玉米,玉米就豐收的小說全部退訂。
提高畝產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陵己經無地可墾,如何安置新來的災民?
當然,如果僅僅是糧食的問題,也不是解決不了,說金陵糧食少,隻是許行坤這麼認為,其實若真要說的話,眾人喝粥,也能撐個一年半載。
更重要的是沒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