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9章 時光荏苒(3 / 3)

說好的分田,總不能驀地就不分了吧!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江南田地本來就少,想讓眾人都滿意,難啊!

而這令許行坤將目光,投向了北邊。

正巧山東那些個地方正在鬧災荒,蒙元也是焦頭爛額。

你別說軍餉了,平時你都不能給你的士兵吃飽,誰還為你賣命?

蒙元的局勢,可謂糜爛如斯。就是他們新上任的那啥六省丞相俺裏蒙克,也無法挽救頹勢,隻得固守幾處重鎮,其餘不重要之處,已經放棄。

但是,北方,卻有著許行坤需要的田地!

而且,雖然他們金陵也缺糧,可總好過其他義軍,其他義軍,基本上也是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荒年一來,他們也得餓肚皮。

餓極了人什麼都幹得出來,許行坤早知道這一點,所以,對於敢動他手下的義軍,他無不以雷霆之勢給滅了。

一群都吃不飽的家夥,你指望他們有什麼戰鬥力?

連續被滅了好幾撥之後,那些家夥也放乖了,這也是為什麼許行坤敢尋求北上的原因。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原因。

正在眾人討論出兵之事時,新建的火炮廠內。

內中熱氣逼人,鐵漿飛漲,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著。

火炮廠副管事劉永昌是個五十餘歲的老者,算是世代的匠戶,在火炮的鑄造上有極深的造詣,情報司將他挖來,也是費了好大一番心力。他正戴著眼鏡,聚精會神審視著一門完工的紅夷三磅炮,神情專注。

其實眼鏡在大明不是什麼稀罕物,不過明人不稱眼鏡,稱其為靉靆。很多人配副眼鏡,多為表示吉祥或者身份高貴,並不是為了改善視力之用。不過劉永昌確實是近視眼,現在更是老花眼,有了這副眼鏡,看東西就方便了。

待遇佳,地位高,還可隨心所欲花費大量原料研究,許行坤又經常召見賜宴,對劉永昌來說,金陵是他理想的桃源之地。其實劉永昌在原來的作坊也算是個管事頭目,不過那邊死氣沉沉,哪有金陵這樣的朝氣蓬勃,可以盡展胸中所學?

可以看到,廠內工匠,現在都使用鐵模法鑄炮,近百工匠忙忙碌碌,分工幾道,有調製漿液的,有澆鑄金屬熔液的,還有負責龐大的起吊裝置,各有工序。

這鐵模鑄炮法工序約有六道,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使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使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

然後兩瓣相合,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後,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鐵炮便成,比泥範法與失蠟法快了很多。

這法子,正是劉永昌獻出來的。

他前來金陵,除了相關圖紙外,還帶來了十幾個親近工匠。許行坤的意思,是讓他教習選入廠內的近百工匠學習如何鑄炮,為將來的大規模生產打下基礎。

當時劉永昌很是猶豫一陣,鑄炮技藝,是他吃飯傳家的根本,哪能隨便傳人?

對很多工匠而言,自家技藝,向來密不示人,隻傳長子,甚至傳媳不傳女,便是招些學徒,也要考查再考察,隨在身邊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會透露一些重要的地方,決不可能全盤交出去。

不過許行坤隨後提到“專利”這個**。

這種專利費利及子孫,帶來的好處高達幾十年。技藝範圍擴展越廣,二人得到的好處越多。因為吳茂森等人例子在前,金陵工匠積極性都非常高,各種明層出不窮。

聽聞這“專利”之事後,劉永昌很是愣了一陣,他親自找過吳茂森等人言談後,最後決定將鑄炮技術出讓,並手把手教習匠工鑄炮,換來子孫幾十年的龐大好處。

其實對那些工匠,以許行坤的威望,當然可以強迫他們主動讓出技術,不過許行坤認為沒必要。各人切身帶來的好處,更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一個強迫,一個主動,這生產力便是天差地遠。

在這種條件下,火炮的生產速度飛快,而許致遠,也對火炮給予了厚望。

想想看,到時候幾百門火炮一字排開,共同發射的場景,是多麼的駭人!

許行坤希望未來有數百門紅夷大炮,炸死一切狗娘養的。

而正在這時,忽然遠遠傳來一個聲音……

--------------------------------------------------------------------------------------------------------------------------------------------------------------------------------------------

今晚發生了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更新晚了,別急,更新很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