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3)(3 / 3)

左宗棠對自己的這種處世方式是十分看重的。他甚至認為,自己對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領軍之後,他曾經有過這樣一番自我評價:

滌公謂我勤勞異常,謂我有謀,形之奏牘;其實亦皮相之論。相處最久、相契最深如老弟(郭崑燾)與潤公(胡林翼),尚未能知我,何況其他?此不足怪。所患異時形諸紀載,毀我者不足以掩我之真,譽我者轉失其實耳。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吾亦不理,但於身前自諡曰“忠介先生”,可乎?

也就是說,曾國藩等人認為他的優點是勤勞多謀,才華出眾。左宗棠認為這是皮相之見。他認為相處更久、相知更深的郭崑燾、胡林翼等人,其實也不真正了解他。左宗棠夫子自認為,他最大的特點和長處是“忠介”。

忠者,忠於國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堅定,一生固守真我,不因外界環境而稍稍折損自己的鋒芒。左宗棠這樣說,也真的這樣做到了。他堅信,自己的剛直忠介,既可以質諸天地鬼神而不屈,也可以施諸朋友同事之中而不違。他的風格一開始可能很難為人所接受,但時間長了,大家必然會理解他、原諒他,而當大家接受了他的行事風格之後,那些複雜的事就變簡單了,沒有了那麼多虛偽做作的環節,交往效率和辦事效率反而大大提高。這就是他的“以直勝曲”論,與曾國藩的“以拙勝巧”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好朋友胡林翼為人靈活,善於交往,長於運用權術,他卻說:“潤之(芝)喜任術,善牢籠,吾向謂其不及我者以此。”

這種性格無疑有著極富魅力的一麵,特別是在晚清的官場,實在太需要上天偶爾刮起的這股清勁之風,一掃百餘年的頹風穢氣。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任何一個優點前進一步,就立刻成為缺點。左宗棠的優點在於他的清澈單純,而缺點也在於他的清澈單純。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自我中心”“高己卑人”的強大本能。這種本能,既能促人爭強好勝、建功立業,也能使人自矜自大,甚至嫉賢妒能。因此,對於這種本能,必須如馴服烈馬一樣,施以一番陶冶磨煉之功,得其益而去其害,才能最終成為大賢大能。而左宗棠為人,善於察人,不善自察。和曾國藩比起來,他的自省功夫無疑相差太遠,對於心中的自大自矜,他缺乏克化之功。因此,他的“直”,他的“清澈”,也就把內心深處的“忮求之意”直接呈現出來。他一生的兩大愛好:好聽過頭恭維和愛酷評他人,都根源於此。他一生從來不會拒絕別人的任何一句恭維話,也從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挑別人毛病的機會。特別是一遇到那些才力與自己相當之人,左宗棠就本能地變成一隻好鬥的公雞,總是抑製不住自己的攻擊傾向,開口即罵,專揭其短,無所不至。這在他後來與李鴻章、郭嵩燾的關係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大公角度看,曾國藩抽身退步,確實有損清軍戰鬥力。對曾國藩委軍歸家之舉,刻刻以天下為念的左宗棠確實極為不滿。左宗棠在給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介紹自己寫這封信的動機:

昨接滌公二十五日醴陵來函,知已戴星旋裏,此事似於義不合,蓋軍事重大,不比尋常宦遊,可以自主……已詳作一函,力陳其不可。

從這個角度說,他有此一罵,也理所必然。

但是知人論世,不僅有大公這一個角度。左宗棠和曾國藩畢竟是朋友。曾國藩在江西的困境,左宗棠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如此指責曾國藩,就缺少了朋友式的感同身受和設身處地。這反映出左宗棠性格中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情商太低。心理學家認為,左宗棠這樣的多血質人格雖然具有較突出的外向性格,但“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上並不擅長,甚至有時對敏感的人際心理因素反應遲鈍”。確實,左宗棠的表現成了心理學家這一論斷的最佳注腳。

(三)

相比左宗棠,曾國藩為人就全麵得多。

每個人的青年時代都是青澀的。青年時代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一樣,也有著高己卑人、驕傲自大的一麵。在早年離家到京服官之際,他那位識字不多卻深有識人之明的老祖父送給他這樣的臨別贈言:“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爾若不傲,更好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