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4)(2 / 3)

然而,被人指著最痛處罵了一頓之後,還要主動修好,邁出這一步不是那麼容易的。鹹豐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弟勸我與左季高通書問,此次暫未暇作,準於下次寄弟處轉遞。此亦兄長傲一端,弟既有言,不敢遂非也。”三月初三,在另一封信中寫道:“季高處此次匆遽,尚未作書,下次決不食言。”可見這封信寫得多麼不容易。四月初九,這封複交信終於寫成,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弟前請兄與季高通信,茲寫一信,弟試觀之尚可用否?可用則便中寄省,不可用則下次再寫寄可也。”

曾國藩既然伸出橄欖枝,左宗棠自然也不敢怠慢。他的回信寫得相當熱烈:

沅浦(甫)遞到手書,敬悉近狀之詳,喜慰無似。不奉音敬者一年,疑老兄之絕我也,且思且悲,且負氣以相待。竊念頻年,搶擾拮據,刻鮮歡悰,每遇憂思鬱結之時,酬接之間亦失其故。意有不可,即探紙書之,略無擬議。旋覺之而旋悔之,而又旋蹈之。徒恃知我者不以有它疑我,不以夫詞苛我,不以疏狂罪我。望人恒厚,自毖殊疏,則年過而德不進之征也。來書雲晰義未熟,翻成氣矜,我之謂矣……尊恙聞服衛生丸頗效,然否?若然,則非僅血虛可知。如須此者,當為覓之。弟小兄一歲,近亦頹然,可憎厭也。近代草籌餉一疏上,乞教之。仁先時有書來,言都下事,多令人憂者,不敢尋覽。先此略複,餘俟續致。(左宗棠未刊信稿)

信的大意是說,接到你弟弟轉來的信,我實在是太高興了。一年沒接到你的回信,我疑心你徹底與我絕交了,我又思念,又傷心,但是仍然負氣等待,不願先認錯。但是反思這些年,事務太繁、困難太多,所以接人待物,常常出錯。心中冒出一個念頭,常常不假思索就形之於文字,剛發出去就後悔了,但是不久又犯同樣的錯誤。我心中總以為,作為知友,大家都知道我的性格,不會怪罪我。這就叫作責人嚴而責己疏,無疑是自我修養不夠的表現。

這可能是左宗棠一生最誠懇的一次自我批評了。原來內心深處,左氏也有對友誼的極端珍視,對自己的深刻懷疑。左宗棠在家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都比他大很多,加之又聰明伶俐,所以他自小受盡寵愛,凡事都是別人包容他,讓著他。在與朋友相處時,他也不自覺地居於此種心態。他與曾國藩的關係,就如同一個任性不懂事的小弟弟和一個寬厚忍讓的大哥哥一般,在大哥哥麵前,小弟弟一直不知分寸,任意囂張。所以他罵過曾國藩之後,自己並不當回事。因為曾國藩是他的朋友中脾氣最好、心胸最寬廣的一個。沒想到這一罵,徹底傷了曾國藩的心。一年時間,不見曾國藩回信,他確實後悔了。隻有失去了這份友誼,他才發現到曾國藩的誠摯、寬厚是多麼可貴。因此,曾國藩意外地主動伸出複和之手,他當然十分感動,以至寫出這樣少見的激動、熱情的文字。

兩人中斷了一年多的書信來往又從而恢複。

雖然曾經譏諷曾氏再出,“有濟與否,亦非我所敢知”,其實左宗棠是非常清楚曾國藩這樣“勇於任事”之人對於中興大業的重要性的。在胡林翼的協調下,四月二十五日,左宗棠替駱秉章起草奏折,與胡林翼一起,請朝廷起用曾國藩。由於戰局重又緊張,皇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命曾國藩重新出山。曾國藩聞信即起。

經過一年多的反思,曾國藩麵目大變。在人際交往上,他更加圓通和氣。他到了長沙,首先拜遍大小衙門,連小小的長沙縣衙,他也親自造訪。拜訪左宗棠當然也是他的重要日程。他在長沙與左宗棠一周之內數次深談,十六日又“至季高家赴宴”(日記),並集“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為一聯,請精於篆書的左宗棠書寫,表示謙抑之意。遂“交歡如初,不念舊惡”。

三、“滌帥與我,情意郛洽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