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在曾國藩的修身經驗中,還有一條值得後人借鑒的是借助外力來監督自己。
歸根結底,人是被決定物。所以從根本上說,外力遠遠大於內力。連如此信奉內心力量的曾國藩都屢屢說:“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一個人,自製力再強,也肯定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但是,如果有人監督著自己,戰鬥力可能就大不相同。這正如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生長在根根筆直的竹林中,為了與它們爭奪陽光,自然也會長得筆直。這就是“夾持”的功效。
所以,曾國藩的第二個入手處是“師友夾持”。
進京之初,曾國藩住在城外,他的朋友“竹如(吳廷棟)必要予搬進城住”,曾國藩欣然同意。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內有許多益友,可以“夾持”他成長。“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誌。”
為了得到夾持,曾國藩還將自己的日記送給朋友們閱讀評點,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體會。“餘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現存的曾國藩日記上,還赫然有當時朋友們的批語。這些話當然大多是鼓勵、勸諫之言。比如倭仁的批語:
我輩既如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精神,將一切閑思維、閑應酬、閑言語掃除淨盡,專心一意,鑽進裏麵,安身立命,務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願共勉之。
曾國藩看到批複後,為之悚然汗出,感歎“安得此藥石之言”。
在此後的漫長一生裏,寫日記並公之於親人朋友,一直是曾國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馬倥傯中,他仍日記不輟,並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讓自己的兄弟、兒子們閱看。
(七)
曾國藩在學做聖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項成功是戒煙。
曾國藩的煙齡很長。湘中草煙的味道既惱又辣,勁頭十足。曾國藩讀書之時,曾經是成天煙筒不離手的。三十歲以前,他也曾試著戒過兩次煙,不過都沒有成功。
在立誌自新,開始寫日課之後的第二十一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一日,曾國藩發誓戒煙:“客去後,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煙,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煙癮,對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煙第二天,曾國藩就開始彷徨無主,寢食不安。
即宜守規敬事,乃閑談荒功,溺情於弈。歸後數時,不一振刷,讀書悠忽,自棄至矣。乃以初戒吃煙,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無可為之事矣。急宜猛省。
把戒煙喻為嬰兒斷乳,可謂相當準確。
但是就像曾國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樣,一旦下定決心,他就沒有退讓過一步。不論多麼痛苦難熬,他都不再碰煙具。到快一個月頭上,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他在日記中記道:“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戒煙過程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他領悟到,破除舊習,必須有悍然之力。“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如果沒有一點“截斷眾流”的悍然,一個人不可能走得實、走得遠。
對於自己戒煙成功,曾國藩終生引以為自豪,並且以此為例,教育子弟。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十月廿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
多年之後,他還對弟弟提到此事,作為“無事不可變”的例證:“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難。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寶慈說:
看來文正這一生的學問事業,與此日戒水煙有莫大關係,因為戒水煙表示了莫大的決心,……要在緊要關頭撐得住,挺得起。……文正的毅力與決心,在戒煙上表現出來,證明在鹹豐元年上恭陳聖德疏的冒不測之威,在靖港失敗與在湖口要以死殉職,在祁門堅持不動,……在金陵克複前夕,……每覺有整個崩潰之感,最後終能渡過難關,遂成大功。其後天津教案處理困難,……毅然忍受……。[《曾國藩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4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