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京官曾國藩的經濟生活(1)(1 / 3)

一、一中進士,身價百倍

“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這個題目,換句學術一點的話說,就是曾國藩的個人經濟生活。再換句更通俗的話,就是他這輩子掙了多少錢,是怎麼掙的,又是怎麼花的。

可以說,曾國藩的研究到現今為止已經很全麵了。但是,隻有一個領域現在還是空白,那就是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曾國藩一生到底掙了多少錢?這裏麵有沒有灰色收入?這些錢又花到了哪些方麵?他有沒有按照官場潛規則給別人送過禮?是怎麼送的?他身後留下了多少遺產?這些問題,幾乎沒有人研究過。

要講清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先要了解當官之前,曾國藩家裏是個什麼收入水平。

曾國藩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荷葉塘;道光十八年,也就是二十七周歲時中了進士,步入清朝公務員隊伍。在進入公務員隊伍前,曾國藩的家是窮是富?

以前我們上學工作經常需要填一些表,其中有一欄叫“家庭出身”或者叫“成分”。如果在清朝也要填成分的話,曾國藩應該在表上填上“地主”二字。不過為了準確,前麵應該加上一個“小”字,就是小地主。嘉慶十六年,曾國藩出生時,他家裏共有一百畝田地,家裏人口有多少?有祖父母、父母、叔嬸、大姐,再加上他,一共八口人,人均十二畝半。

學者們研究的結果,晚清時代,中國的人均田地在兩三畝左右,曾國藩家的人均土地,是平均數的四倍多。毛澤東的出生地與曾國藩相距不遠,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曾經和斯諾說過,他家裏當初有四口人,有二十二畝地,人均五畝多,就可算成富農。以此標準判斷,曾國藩家成分被定為小地主當無疑義。

和我們想象中的地主成天大魚大肉不同,在普遍貧困化的晚清,小地主的生活也僅止於吃飽糙米飯,頂多偶爾還可以吃到半個鹹鴨蛋下酒而已。曾國藩家是在祖父曾玉屏手裏發達起來的,曾玉屏一生勤苦,成為小地主後,雖然家裏雇了長工,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下地種菜,養豬養魚,一天到晚也不閑著。甚至在曾國藩點了翰林成了京官後,祖父仍然親自下地拾糞、種菜。在祖父曾玉屏的帶領下,曾家形成了勤奮節儉的家風。曾國藩和弟弟們課餘時間常幹放牛、砍柴之類的零活。為了補貼家用,幾兄弟甚至還到集市上叫賣過菜籃子,到采石場幫人推過運碑車。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曾國藩當官以前,曾家是湖南鄉下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家,生活並不寬裕。所以後來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的花銷,對老曾家都構成了相當沉重的負擔。道光十六年,曾國藩到北京參考會試,沒考上。第二年又一次上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費了。“稱貸於族戚家,攜錢三十二緡以行。抵都中,餘三緡耳。時公車寒苦者,無以逾公矣!”就是說,和親戚朋友好不容易借到三十二串銅錢,上了路,到北京時,花得隻剩三吊了。當時參加考試的人裏頭,很少有比曾國藩更窮的了。

那麼,曾國藩家是什麼時候由窮變富的呢?當然是從曾國藩中進士開始。道光十八年春,北京傳來喜訊,二十七歲的曾國藩成了進士,隨後又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就是俗話說的點了翰林。從捷報傳到曾國藩老家那一刻起,湘鄉曾家的排場立馬就變了。大批上等的木器家具運進了曾家宅院,祖父曾玉屏和父親曾麟書出門應酬時也開始坐轎子了。曾家日常生活雖然不是天天大魚大肉,但是請客時已經能上“海菜”,也就是高級宴席了。這就是所謂的“鯉魚一躍過龍門”。那麼曾家的經濟情況為什麼能一夜之間翻天覆地呢?是曾國藩獲得了大筆工資收入嗎?那倒不是。

雖然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但並不是馬上就有大筆收入。翰林院庶吉士兩年之內是沒有工資的。所以曾家經濟翻身,不是靠的曾國藩的工資。

那靠的是什麼呢?是曾國藩的進士身份。一個人一旦成了進士,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成了一隻極具投資價值的潛力股。《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情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範進在未中舉前,家裏窮得借碗米都借不到。他的老丈人胡屠戶,非常看不起他,成天對他罵罵咧咧。但是中了舉人之後,馬上就不一樣了,胡屠戶再也不敢跟範進耀武揚威了,在範進麵前大氣也不敢出。原來範進連窮朋友都沒有幾個,一中舉人,城裏的張鄉紳馬上坐了轎子來拜訪。一看範進家太窮,馬上把自己的一座大院子借給範進住。自那之後,緊接著又有許多人來巴結範進:有送田產的,有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幹脆投身為仆,給他做仆役。不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仆丫鬟都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