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京官曾國藩的經濟生活(1)(2 / 3)

曾國藩家裏的情況和範進家非常相似。作為新科進士翰林公,曾國藩前途實在不可限量。混得最不濟也是個知縣,那要是混得好的,部堂總督大學士,也都在意料之中。所以捷報傳出,前來攀附者立刻絡繹不絕。在曾國藩點翰林之前,曾家盡力巴結,也不過能認識幾個衙門裏的衙役。點了翰林之後,湘鄉縣令馬上坐著八抬大轎,前來曾家拜訪,和曾國藩弟弟們稱兄道弟,把手言歡,又把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稱為“老太爺”,曾麟書心裏那是非常得意。

雖然沒什麼工資收入,但是曾國藩成了進士,卻使老曾家有了幾條收入渠道:第一是接受饋贈,收受賀禮;第二是借錢,大家都樂意借錢給他家。第三,則是作為紳士調解民間的糾紛,也可以獲得報酬。

先講第一條。

點了翰林之後,曾國藩請假回家,衣錦還鄉,在老家待了一年。這一年他沒閑著。幹什麼呢?到湖南各地去拜客,通過收人家的賀禮,為將來進京當官籌集“資本”。

有人可能奇怪,當京官還需要“資本”嗎?那是當然。清代的官僚製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首先,傳統時代交通不便,進京當官,需要雇車雇馬,花掉一筆很大的路費。一般來說,要一二百兩白銀。這筆錢國家不給你報銷。其次,翰林等官員工資很低,而大清帝國又無公款消費這一說。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車,甚至連官服都得你自己買。既然身為帝國官員,自然需要較為體麵的住房、體麵的服裝,直至體麵的仆人。所以在北京當官,花銷十分大。特別是剛到北京的時候,需要租房子,買官服,你得帶上起碼上千兩白銀進京。所以在清代,甚至有人中進士後因為家中沒錢,就沒法進京當官。比如戊戌變法時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中進士後欽點刑部主事,這是多大的一個好事兒,就因為家境貧困,拿不出錢,一度不想就任。後來還是別人接濟他,才勉強做了京官。所以曾國藩這次回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資”,而籌資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拜客”。為什麼拜客能籌到錢呢?因為新科進士主動登門拜訪,那麼一般人家都得好吃好喝好招待,臨走還得送上幾兩銀子做賀禮。一家送幾兩,走的人家多了,積少成多,就有錢了。

所以從道光十八年年底回到湖南老家,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一月離家進京,曾國藩在老家一共待了二百九十六天,這期間他花了一百九十八天用來拜客。也就是說,回家這一年,他十分之七的時間都用於拜客了。

道光十九年正月十六,曾國藩正式開始拜客。出了位新科進士翰林公,自然是方圓百十裏內的轟動性事件,對這隻嶄新的潛力股,大家表現出極大的投資熱情。曾國藩每到一地,都受到隆重歡迎,不但擺酒款待(常有海參席、魚翅席),有的還請戲班前來助興(如四月十一日日記載:“是日唱劇,客甚多。”),臨走時都會給一筆錢。

他到的第一家是嶽父歐陽家。嶽父在歐陽宗祠大開筵宴,請客八席。在《湘鄉曾氏文獻》中,有一本曾國藩親筆所記的“流水賬簿”,專門記載他這一段拜客收入。從中我們可以查到,嶽父送給他大錢就是十二貫零八百文,相當於八兩白銀。

除了拜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外,曾國藩最重要的拜訪對象是各地的官員。為什麼?因為官員都有錢。說得不好聽,這就是赤裸裸的“打秋風”了,然而官員們一般來講都心甘情願送曾國藩錢。因為彼此都是官場中人,而官場生存,最重要的就是關係網絡。多個朋友多條路,誰知道哪塊雲彩有雨?所以官員的贈送普遍比其他人要重一些。比如八月二十二日,他到武岡州城。知州楊超任“請酒極豐,又送席”,又送銀二十兩。

除了親戚、朋友、地方官員之外,曾國藩拜客還有一類對象很有意思,那就是湘鄉人在其他縣裏所開店鋪,凡是湘鄉老鄉開的店,不論當鋪、紙行、布店還是雜貨店,曾國藩一概拜到。這種拜訪,目的就是赤裸裸地斂財了。而這些小老板對這個新科大老爺當然不敢怠慢,多多少少都給點錢,有的還恭恭敬敬請他喝酒。因為在傳統時代,商人社會地位低下,經營風險很多。結識了一位翰林,自然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曾國藩拜客,拜得非常辛苦。他一共出去跑了四次,每次都要跑好幾個縣,一路風餐露宿,足跡遍布湖南湘鄉、寧鄉、衡陽、清泉、耒陽、永興、邵陽、武岡、新化、安化等十多個縣州。我在地圖上畫出他的拜訪路線,一段一段加起來,算出他二百天之內,跑了一千五百公裏左右,也就是三千裏左右,簡直是個迷你版的長征了。他一共拜了多少家呢?將近兩千家。簡直像一個化緣的和尚一家一家去收錢,真是不容易。那麼四次拜客收入總共多少呢?收入還是不錯的。在曾國藩留下的賬本中,每一筆收入都有詳細記載。我一筆筆加起來,細細算了筆賬,最後的結果是,折算成白銀,收入共為一千四百八十九兩一錢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