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說,軍隊的“薄俸製”與文官的“薄俸製”一樣,都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製度。從皇帝的視角來看,“薄俸製”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財政經費,是件好事兒。但事實上這是典型的占小便宜吃大虧。
吃了什麼大虧呢?第一個嚴重後果是軍隊訓練水平下降,戰鬥力幾乎為零。
清代中前期,軍隊還比較有戰鬥力,所以乾隆時代還創造了十全武功,打了很多勝仗。但到了曾國藩時代,國家正規軍已經打不了仗了。道光二十九年秋天,俄羅斯有一位叫科瓦列夫斯基的外交官,出使中國,他在盧溝橋邊參觀了一次八旗軍隊的火炮射擊訓練。他在自己寫的遊記(叫《窺視紫禁城》)中這樣描寫他所見到的景象:
他說,本來觀炮儀式是大清帝國軍界的重要活動,規模盛大,層次很高,“即使皇帝不能親自前來,也要派親信要員前來觀摩”。因此科瓦列夫斯基以為參加演習的士兵一定會精神抖擻,軍容整齊。但來到現場,他驚訝地發現,八旗官兵精神狀態非常散漫。他在書中說:“軍士們有的漫不經心地坐在帳篷裏,抽著小煙袋;有的邊吃早點邊與賣小吃的聊天;還有的人在縫補褲子。似乎沒有人關心即將舉行的操演。”
等演習開始,科氏發現整個過程敷衍了事,毫不認真:“操演開始了……一位參領……擺了一個奇怪的姿勢,揮了一下手中的旗子,射擊便開始了。砰,大炮響了一聲,炮彈根本沒飛出去,就落在大炮旁邊。參領放下旗子,表示射擊很成功。”
這樣的演習,簡直就是兒戲。所以觀摩之後,科氏得出結論:“中國的炮兵和歐洲的炮兵根本沒法相比,中國人打炮和歐洲人隻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大炮發出的響聲是一樣的,其他方麵都不一樣。”
這是俄羅斯人的報告。
中國官員的彙報也很讓人吃驚。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兩廣總督盧坤檢閱廣東水師。水師各營選出精兵強將,到總督麵前比試武藝,比試什麼呢?比射箭打槍。不料一場比試下來,幾百個軍人當中,有七十八人都脫靶了,也就是說一槍一箭都不中。有二百二十六人打了許多發,射了很多次,就中了一槍或者一箭,這個結果讓盧坤大跌眼鏡。
這樣一支毫無專業精神的軍隊,不僅在英國人的大炮麵前一觸即潰,甚至在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自己的太平軍麵前也一樣不堪一擊。道光三十年,廣西巡撫周天爵帶兵去鎮壓太平軍。周天爵在回憶錄中說,出征那一天,他帶領的這些士兵居然如同徘徊在屠宰場門口的豬和羊一樣,說什麼也邁不動步。周天爵一生氣打了他們幾下,這些人和女孩子一樣,在路邊哇哇大哭起來了。“於是二月初一日出省,帶兵一百名,如駐馬嵬坡,皆不願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吏,未走先哭。”
等到真正作戰之時,這些人更是一個個裹足不前,讓他無計可施。他寫道:
惜我兵一百名如見鸇之雀,一百勇如裹足之羊,無一動者。我手刃二人,光淮而(用)箭射殺二人,亦無應者。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不意如此。
他說,這些士兵如同麻雀見了老鷹,綿羊見了老虎,根本邁不動步。他親手殺了兩個人,另一個軍官用箭射死兩個,還是沒有人向前衝殺。你說這樣的軍隊,能鎮壓得了太平天國嗎?
曾國藩是一介書生,沒當過兵,也從來沒有摸過武器。但是他畢竟從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過數年的“兵部左侍郎”,所以他對清朝軍隊現狀很了解。他認為,國家正規軍腐敗習氣已經“深入膏肓”,沒法治了。要挽救這個國家,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赤地立新”,拋開正規軍,從頭開始,自己動手練出一支嶄新的湘軍。所以,到了長沙之後,曾國藩就向鹹豐皇帝彙報說:“我按您的命令,來訓練民兵,不過我這支民兵,可不光是要保護鄉裏,我希望他們發揮比正規軍還要大的作用。”
曾國藩創建湘軍,在製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實行厚餉原則。因為他深知軍餉太低是軍隊風氣敗壞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規定的湘軍士兵的收入,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左右。這樣高的軍餉標準,使士兵能夠專心訓練,這就為湘軍形成戰鬥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