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要錢”的“大帥”(2)(3 / 3)

不過曾國荃的性格和曾國藩可完全不同。曾國藩性格很內向,謹慎而持重;曾國荃卻非常外向,膽子大,性子急,做事大手大腳。曾國藩在金錢上對自己要求很嚴,曾國荃卻很貪財。他第一次帶兵,就發了點小財,弄到了幾百兩銀子的外快,事後,他寫信給在家裏主持家務的二哥曾國潢。這封信的原文是這麼說的:

弟此次之出,冒昧從事戎行,較真廉潔、能幹之人論之,則抱愧實多。

就是說,我這次投筆從戎,所作所為,確實稱不是上廉潔。這說明曾國荃手腳一開始就不那麼幹淨。對曾國荃這種作風,曾國藩很不高興,當時就把曾國荃批評了一頓,要求他要向自己學習,分外的錢,一文也不能要。所以在鹹豐八年之前,曾國荃不得不處處約束自己,沒能發什麼大財。

但是,從鹹豐八年開始,事情開始發生變化。曾國藩對弟弟的要求不再那麼嚴格了。

這個變化的原因,說起來有點長。

我們以前說過,曾國藩出山創建湘軍的時候,正在家裏給母親守孝。所以他不是以現任的官員身份,而是以在籍侍郎,也就是離任的副部長的身份帶兵的。現官不如現管,你一個副部長,在北京部裏可能說話算數,但是在湖南地方上,說話就不算數了。所以湖南地方官員在練兵的事上,不怎麼配合曾國藩。再加上曾國藩這個人呢,作風清廉,一塵不染,為人強硬,這種做法在官場上與別人格格不入。晚清官場很腐敗,別人辦點事都收錢,你曾國藩不收錢。別人處理一件事得三個月,你三天就處理完了。這不是顯得別人不好嗎?所以官場上大家都討厭他。帶兵打仗要招人,要花錢,可是地方官們既不給他人,也不給他錢,曾國藩處處碰釘子。所以曾國藩和皇帝要求,你得給我一個總督或者巡撫的職務,我才能帶好這個兵。但是鹹豐皇帝這個人心眼兒很小,對曾國藩這樣的漢族將領很不信任,說什麼也不給他督撫之職,搞得曾國藩非常鬱悶。恰好鹹豐七年年初,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曾國藩借這個機會,扔下軍隊,回到鄉下老家守孝去了,並且和皇帝攤了牌,你要是不給我個總督或者巡撫當當,我就不幹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是什麼樣的呢?是所有正規軍對太平軍都沒辦法,隻有湘軍能頂得住。所以曾國藩以為皇帝能答應他的要求。沒想到鹹豐順水推舟,批準他回家守製三年,實際上就是解除了他的兵權。曾國藩辛辛苦苦幹了這麼些年,白幹了。

所以在老家守孝的曾國藩,心情非常惡劣。他像一個閉關的和尚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苦苦思索自己哪些方麵做得不好,為什麼和官場、和皇帝的關係都處得這麼差,落得這樣一個下場。經過深入反省,他發現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因為皇帝小心眼兒,也不光是其他官員品質太壞。他自己的個性、脾氣也有很多缺陷。他在官場上,原則性太強,說話太衝,辦事太直,不按潛規則辦事,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經過痛苦反思,曾國藩終於認識到,這片土地上的潛規則不是一兩個人能掃蕩的。要想做成大事,你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塵,與大家同流合汙。隻有海納百川,藏汙納垢,你才能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調動所有能調動的力量,和你一起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