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既清又濁的總督生涯(1)(2 / 3)

先公在軍時,先母居鄉,手中竟無零錢可用。拮據情形,為他人所不諒,以為督撫大帥之家不應窘乏若此。其時鄉間有言,修善堂殺一豬之油,止能供三日之食;黃金堂殺一雞之油,亦須作三日之用。修善堂者,先叔澄侯公所居,因辦理鄉團公事客多,常飯數桌。黃金堂則先母所居之宅也。即此可知先母節儉之情形矣。

歐陽夫人在家手無餘錢,隻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無所不為。

歐陽夫人在鄉下的苦日子過夠了,和孩子興衝衝地來到安慶,想享享總督家眷的福,沒想到總督府中的日子過得比鄉下還要緊張。

整個總督府中,隻有兩位女仆。一位是歐陽夫人從湘鄉老家帶來的老嫗,另一位是大女兒身邊的小丫鬟。

因為人手不夠用,歐陽夫人花十多千錢,買了一個女仆,曾國藩知道後大為生氣。歐陽夫人沒辦法,隻好“遂以轉贈仲嫂母家郭氏”。

無仆人,那麼總督府中的日子怎麼過呢?隻有自力更生:“文正馭家嚴肅守儉若此,嫂氏及諸姊等梳妝不敢假手於婢媼也。”

曾家的女人們,每天都要進行體力勞動。從洗衣做飯醃製小菜,到紡線、繡花、縫衣、做鞋,都要親力親為。從早上睜開眼睛,直到睡覺,基本上不得休息。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剿撚回任再督兩江後,為家中女人們製定了一個工作日程表: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然後再紡紗或績麻。中飯後,做針線活兒。晚上,則做鞋子。如此辛苦的總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當時,南京城兩江總督府內,曾國藩每晚都秉燭夜閱公事,全家長幼女眷都在麻油燈下紡紗績麻,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幅動人畫麵。

應該說,和曾國藩一起生活很痛苦。身為總督眷屬,他們需要與同一層次的家庭社交,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曾國藩以自己的“聖人”標準,去約束他們的日常生活,勢必讓他們在社會上顯得寒酸落伍,造成他們在社交及生活中的種種尷尬不便。我們可以想象,曾國家的妻子兒女們對這位丈夫和父親一定腹誹不止。然而,除了偷偷報怨,拿這位天下最剛強又最頑固的老人,誰又有什麼辦法呢?

曾國藩有兩個兒子、五個女兒,早在做京官時期,曾國藩就“議定”每個女兒的嫁妝是二百兩白銀。鹹豐十一年六月初四,曾國藩寫信給曾國潢說,大女兒婚事在即,雖然當了總督,但他還要堅持在北京講好的嫁妝數目:

嫁女之資,每一分奩貳百兩,餘多年在京議定,今不能增也。

鹹同時期,物價上漲很快,社會風習變化迅速,二百兩銀子在鹹豐十一年其實已經不夠用。到了同治五年,曾國藩的第四個女兒曾紀純出嫁時,這個數目更是脫離實際到了讓人無法相信的地步。辦婚事時,曾國荃正好賦閑待在荷葉老家。他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大哥隻給二百兩陪嫁銀,“聞而異之曰:‘烏有是事?’”打開箱奩親自驗看後才相信。“再三嗟歎,以為實難敷用,因更贈四百金。”送了四百兩銀子給嫂子歐陽夫人,打發了第四個女兒的婚事。

那麼,日子過得這麼苦,曾國藩的收入,都花到哪兒去了呢?

這就有點說來話長了。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清代的財政製度與今天有很大不同。在現代財政製度下,公務員通常享有優厚的福利待遇。特別是高級公務員,雖然工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享有公房、公車、差旅等大量補助,甚至還可以公款吃喝。但是在清代,省級大吏不但沒有這些補助,反而還有許多在今天看來極為不合理的支出負擔。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給一位總督的支出大致算筆賬,看看他一年要在哪些方麵花錢。

第一,當然是他個人和家庭的開支。

總督的工資,養活的可不隻是他一個人,而是一大家子人。曾國藩個人生活雖然十分儉樸,但是由於家裏人口越來越多,幾十口子全靠他一個人養活,這些開支也不是一個小數。這是第一項,這項開支我們大家都能理解。

第二項開支,今天的讀者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曾國藩還要給身邊的工作人員開支。

作為地方上的一把手、一號首長,曾國藩身邊當然要有一個龐大的辦公班子。清代總督衙門中,總督需要供養相當龐大的班子,他們由幕友、書吏、仆役、家丁們組成,負責總督的辦公、保衛、出行、勤雜等事務。不過今天的政府之中,上自秘書長,下至普通科員,皆是國家公務員,薪金由國家負擔。而在清代,這些人都是總督和巡撫私人聘請的,要由督撫自掏腰包。也就是說,督撫衙門中,隻有總督和巡撫是國家承認的正式官員,其他人都“沒有編製”,他們的工資,則由督撫自行解決。你愛雇多少人就雇多少人,愛開多少支就開多少,國家一分錢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