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京官生涯中曾多次搬家,閱讀這一階段的日記,我們發現找房子這個事兒耗費了他許多的時間和精力。有幾次搬家是因為官越做越大,越來越講究體麵排場;而風水吉凶方麵的考慮則是另幾次搬家的重要原因。因為據說陽宅風水與官運息息相關。
道光二十年,進京不久的曾國藩想租一套大一些的房子,因此“至琉璃街看房子”。看好了一處院子後,卻聽人說這個屋子裏死過人:“此屋曾經住狄老輩之夫人王恭人,在此屋殉節。”雖然殉節乃是儒學倫理中的光榮之事,但是曾國藩因此打消了租這套房子的念頭。他在日記中說:“京城住房者多求吉利,恭人殉節,……當時究非門庭之幸。”[《曾國藩全集·日記》,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三,第54頁。]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繼賢(翰城)到曾國藩所住的棉花六條胡同拜訪。王繼賢是曾國藩的湖南老鄉,也是朋友圈中著名的“風水大師”。王氏一進曾宅,就連說此地風水不好,“言餘現所居棉花六條胡同房冬間不可居住”。曾國藩因為“翰城善風水,言之成理,不免為所動搖”,問他怎麼辦。王氏掐算了一會兒,說八九兩月不利搬家,因此必須於當月搬家。曾國藩因此心急火燎,坐臥不安,放下手中事務,數日東奔西走找房子:“找房屋甚急,而訖無當意者,心則行坐不定。”[《曾國藩全集·日記》,道二十一年七月廿七,第94頁。]最後,經“邀同翰城走繩匠胡同看風水”[《曾國藩全集·日記》,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第95頁。],終於選定了一處風水上佳的新住所,才安下心來。
風水之說,宋代以後大興於民間社會。曾國藩生活的時代,普通人舉凡建房、裝修、構園、搬家、遷墳、嫁娶,與土地相關諸事,無不需要求助於風水理論。風水先生因此也成了熱門職業,為了尋找一塊發家葬地,許多人家不惜讓屍親久厝,傾家蕩產。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對官位升遷又如此熱衷,曾國藩對於住宅風水自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過,曾國藩任京官期間窮心竭力精研理學,發誓“學做聖人”,並沒有多少餘力研究風水。另外,他的祖父星岡公(曾玉屏)雖然識字不多,卻頗有些高明的見識。曾國藩終生敬仰這位頗有主見的祖父。這位老人在村子裏以“三不信”聞名:不信和尚、道士、巫師,不信風水先生,不信大夫。想必他一生慣見僧道、風水、庸醫的騙人把戲,故以“三不信”授子孫。他“平日最惡人子欲求吉地久暴親柩”。因為星岡公的影響,也因為對風水吉凶之驗並無親身體驗,所以這一階段他對風水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談不上篤信。直到風水對他家的家運產生“影響”了,他才一度轉而真正相信了風水。
(四)
許多人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都是源於自身經驗。祖母之喪,使曾國藩對風水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曾國藩的祖母王太夫人以八十餘歲高齡去世。對於祖母的葬地,曾家發生了激烈爭論。祖父星岡公執意將老妻葬於自己很喜歡的木鬥衝,而其他人認為木鬥衝地方狹隘,且風水不佳,都不讚同。弟弟們還特意寫信到京,讓曾國藩勸說祖父。
曾國藩也不讚成祖父的主張。他知道祖父不信風水,因此另選角度進行勸說。他說自己身為翰林,祖母也得以榮封,因此選擇墳地必須“麵前宏敞”,有足夠的地方樹立牌坊,而“木鬥衝規模隘小,離河太近,無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孫不甚放心。意欲從容另尋一地,以圖改葬,不求富貴吉祥,但求無水蟻無凶險,麵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為何如?”[《曾國藩全集·家書》,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正月十七,與祖父書,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