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膽經》卷上說:“睛屢轉移者,多奸詐。”曾國藩也通過眼睛判斷一個人在關鍵時刻能不能靠得住。他的評語中常見這樣的結論:“目不妄動,為可靠”;“眼圓而動,不甚可靠”;“目精光而動,……不甚可靠”。
傳統相書次重鼻子,認為“鼻為中嶽,五行屬土,……須要端正聳直”;“鼻梁不正,中年受困”;“鼻頭斜曲,壽命亦促”。(《相理衡真》卷四)至於嘴則以方者為貴:“若口不方者不貴。”(《月波洞中記》卷上)“口如一撮,孤獨貧賤。”(《玉管照神局》卷中)曾國藩對這些論斷也奉為圭臬,日記中屢見“鼻梁直”“鼻準勾而梁方,口有神而紋俗”“鼻歪,不可恃”“口方鼻正”“方口好”“口小,不可恃”“鼻正眉疏”等記載。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注意觀察對象的腰身及身段,如:“腰身正”“腰挺拔”“身段穩稱”。這也依據傳統相術對人物腰身的判斷標準:“腰者為腹之山,……直而厚者富貴,細而薄者貧賤。”(《太清神鑒》卷五)“男兒腰細,難主福財。”(《神相全編》卷六)[以上六段引文部分均轉引自張榮明:《從老莊哲學至晚清方術》,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1頁。此六段敘述中對張榮明先生的研究成果也多有參考。]
(四)
容貌與性格的關係,曆來是人們爭論不已的話題。由表及裏,是人類觀察世界的本能方式。挑選蘋果時,我們總會先看看蘋果個頭大不大,顏色好不好:有經驗的人能從外表看出這個蘋果好不好吃。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為初識者“相麵”。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嘴唇薄的人能言善辯,嘴唇太厚的人愚笨遲鈍。方下巴者性格剛毅,滿臉橫肉,通常表明這個人性格蠻橫……然而事實上,這些我們通常認為比較有效的經驗之談,很少得到科學方法的支持。
西方骨相學曾經風行一時,甚至被警察當成識別壞人的依據。這種“學說”將高顴骨、窄鼻梁、招風耳、頭發濃而汗毛淡的麵相界定為“罪犯型”。然而後來科學家在美國測定了一萬三千名罪犯的骨相特征,否定了骨相學的說法。也有人把不同的麵相特征(高額、濃眉、薄唇等)與不同的性格特征(聰明、敦厚、奸詐等)相配,共配成二百多個項目;然後隨機抽取大量調查對象,逐一測定,結果發現其相關係數很低。[王碩,邢遠翔:《做自己的醫生》,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年。]
雖然中國相法被傳得神乎其神,但相麵技術之中有無科學成分實在令人懷疑。在世相人心的複雜莫測麵前,曆代相術大師苦心揣摩的相法許多時候看起來過於簡單明了。我們翻閱傳統相書,其中荒唐可笑、機械僵化、穿鑿附會之處比比皆是。比如,袁天罡的稱骨測命法,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換算成骨頭重量,求其和,據此就可以查出一個人的命運。其荒謬當然不值一提。
但是,傳統相術確有部分合理內容。因為除了相五官外,它還有“相精神”的傳統。相書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劉劭在《人物誌》中把人的舉止概括為“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項內容,稱為“九征”,並說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他的外在氣質神態: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昂昂。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魏)劉邵著,劉昞注,樹人編譯:《中國古代相人術:詮釋《人物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除了對“相五官”做過研究外,曾國藩對於“相精神”“相氣質”“相行動”更是非常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