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商不過中等
(一)
曾國藩的智商不過中等。
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誦了多少遍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風。曾氏一族的天資並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曾國藩的幾個兄弟,雖然也都十年寒窗,卻沒有一個達到舉人的功名。曾國藩本人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較之他同時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小他一歲的左宗棠,十四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李鴻章也是十七歲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天資超邁,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
梁啟超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麵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於兵機每苦鈍滯”。學生李鴻章也當麵說過他太“儒緩”[曾國藩日記中說:“少荃論餘之短處,總是儒緩。”]。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他說,自己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濃吟數時不能了。”
這並不完全是謙辭。
但另一方麵,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隻有他獨辟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曾國藩提出了“以上製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製長江中遊,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製四省的大權,並采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他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李鴻章一方麵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麵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許多小動作。趙烈文評價李鴻章:“此一事而機械百出,語言處處不同,其圖望大功,日夜計算心計之工,細入毫芒。”[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而曾國藩的對策是回複給皇帝一道辭氣卑約的奏折,堅請派李鴻章前來,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語懇摯,不溫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盤一目了然。趙烈文評價說,曾國藩的手段,平直無奇,卻實高於李氏數倍。
僅舉此數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層次,實非常人可比。
二、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一)
曾國藩身上的“笨拙”與“精明”並不矛盾。
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這種人生哲學得自他獨特的人生經驗。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知道自己這輩子靠讀書發達無望,遂“發憤教督諸子”,對長子曾國藩更是毫不鬆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後,隻知道一味用蠻力,下笨功。曾國藩回憶說:
國藩愚陋,自八歲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講授,指畫耳提,不達則再詔之,已而三複之;或攜諸途,呼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徹乃已。
笨父親教笨兒子,真是夠難為他們的。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隻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