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1 / 2)

書接上文

孔父深夜讀簡,揣摩姬允留字。忽覺窗外清風一動,為大將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孔父即知來了不速之客,並不慌張,痰嗽一聲:“咳。來都來了,何必藏頭露尾?不如一起品茶。”

窗外之人也不裝逼,低聲道:“謝過大司馬美意,小可隻問句話便走。魯太子姬允何在?”

“你是何人?”

“大司馬好大的忘性。”

孔父聽他這麼一說,心中一動,稍一思索:“原來是你,要問姬允在何處,自己看。”說話間孔父一抖手,竹簡似飛鏢般激射出窗外。月色下老群用左手二指夾住飛來的竹簡,然後借屋內照出的燈光仔細觀瞧。看完用二指一彈,竹簡飄然飛回屋內,輕輕插在一堆公文之中。孔父暗暗讚歎:好闊的功夫!把個東西飛來飛去的事兒,做快了容易,做慢了,輕輕飛還得準就比較難了。這是一種叫飛花摘葉的功夫,玩暗器最高境界。老群露這麼一手其實是為了再次證明自己的身份,世間會玩這個的不超過三人,其他兩個不可能出現在宋國。武林排名孔父豈有不知之理?

老群並不耽擱,說了聲:“謝。”人以飄然出府,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老群大大方方登門拜訪不行嗎?非得這樣搞的跟特務似的?首先,老群本就是細作,習慣於偷偷摸摸。再者,春秋年間諸侯國的大夫之間私會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兒,容易引起各方猜忌。如果某國派來使節是個上卿,那麼本國也會派個上卿接待談判草簽公告啥的。一旦離開外交場合,倆人躲起來私會,一般來說就會有大的政治事件發生。像老群這樣身份特殊的官員私會他國上卿更是大忌。

說道此處,看官們會有個疑問:真有老群這人嗎?關於老群這個事兒是這樣:“老群”“磚叔”這些個名字是寫家臨時起意覺得合適給安上的,但確有其人。隻不過在上古史書裏這類人大多被冠以“賊”這個稱謂,按後來的叫法這類人有個老牛逼的名字,刺客。這是司馬遷的一大貢獻,重新給了“賊”一種不一樣的曆史地位。上古稱現在我們說的賊偷之類的人為“盜”,盜和賊不是一種人。司馬遷把“賊”裏麵比較有代表性的人挑出來幾位專門為他們立傳,就是《刺客列傳》。因為司馬遷發現,很多賊的事跡改變了曆史的走向,比如專諸,比如荊軻。

後來的一切武俠江湖都是發源於此。賣粽子的拜屈原,理發的拜關公,說相聲的拜東方朔,說評書的拜周莊王。照這樣,寫武俠小說的該在家裏立個司馬遷的像,逢年過節貢個豬頭上柱香啥的,祖師爺嘛!

還說賊,賊是一種行為,做賊事兒的可能是百姓被貴族收買,像荊軻。也可以是貴族化妝而為,無法證實身份,所以史書記之不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直接把做賊者的真實姓名從史書裏給徹底抹去,統統冠以“賊”已達到為當事者隱惡揚善的目的。老群就是這個“賊”,咱們這個話本裏恢複他的真實身份,此人大致是魯隱公時期的一位士。貴族分三等,士,大夫,卿。他是最低一等,士。此人大致效力於羽父手下,魯國軍界人士,膽識過人武藝超群。這些個隨著咱們慢慢展開故事自會證明。

閑言少敘。老群離了宋國司馬府,表麵若無其事其實內心焦急:姬允這孩子一聲不響的跑哪去了?

前文書咱們說過,老群回魯國公幹,今天剛回宋國。到了出租房一看,算盤不見了,知道是姬允來過。可天以見晚姬允並未回來放下算盤,這極不尋常。於是老群連夜潛入司馬府探查,結果真就沒發現姬允的蹤跡。到了這種時候有些事就沒有隱瞞的必要,所以老群才現身孔父嘉書房外。老群見了姬允留下的竹簡,心中稍感踏實,姬允是主動避禍逃亡而去。而且此事隻於孔奶奶私情有關,此刻隻需探得華督有無異常動作,便可知姬允安全否。想到此處老群使了手段探查華督,很快消息傳來:華督尚不知姬允窺探了他和孔奶奶的奸情。老群鬆了口氣,姬允並無大的危險。但職責所在必須得找到他,天大地大十三歲的小孩有個意外咋辦?!

老群即刻聯係磚叔,磚叔也不知姬允去向。二人商量再三並無良策,隻可利用暗藏各國的間諜網慢慢查找。

這姬允哪去了?原來姬允逃出孔父官邸知道老群不在宋國,就是在他也不想去找。這小子幾年來人大野心也大,早憋著獨闖天涯浪跡江湖。這個歲數的少年人都這個毛病,就想著離開家長的管束。不過大部分孩子隻是想想,也有真幹的,早上起來好正常的樣子背著書包去上學。到了晚上家長一等不見人二等不見回,跟老師同學一打聽,好麼,一早就沒見他來上學。誒喲,我的孩兒誒!不過這種熊孩子隻要不在外麵讓壞人給弄死或者學壞,將來都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