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人體消化、吸收的“司令官”
脾胃在人體中的中焦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進入人體內的食物,將其精華的營養包括各種微量元素,輸送到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從而讓人體機能維持正常的運轉,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堅強後盾。
《靈樞·本髒》中有這樣一句話:“脾堅則髒安難傷。”《靈樞·五味》中也說:“胃者,五髒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我國明代的李中梓在其著作《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中則描述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因為脾胃向人體不斷地提供各種所必需的營養,所以保證了人體的機能正常,脾胃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後天之本”。如果人的脾胃功能出現障礙,就會造成髒器組織營養的匱乏,進而影響髒器的功能,於是人體的健康狀況就會逐漸下降甚至生病。
在人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過程中,脾胃起主要作用,脾胃不和,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時間久了容易引發腸胃方麵的疾病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損害。治療脾胃不和首先要了解清楚屬於哪種類型,然後再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對於人體來說,脾、胃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脾胃之間如果相互“合作”的好,共同負責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就不會有不適感,如果脾胃
不和則會有胃痛、反酸、脹氣等症狀,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緩解脾胃不和。
從中醫學來說,脾乃人體“氣血生發之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都是需要依靠脾髒生發之“氣血”,所以脾的健康狀況與人體免疫力息息相關。
我們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不僅要看攝入多少食物,還要看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及吸收的情況,食物能夠順利被人體消化吸收就能夠滿足人體的正常營養需求。相反,如果人體在消化及吸收食物的環節中出現問題,就會容易引起健康隱患,所以消化及吸收情況的好壞也在影響著人體的健康。
脾胃共同負責著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醫學認為,雖然脾胃均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但這兩個器官所起到的作用還是存在明顯的差別。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能夠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則主升,使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此外,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納與化、升與降、潤與燥之間相輔相成,對立統一。
由此可以看出,脾胃在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如果兩者運行平穩,那麼人體就能夠順利完成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環節,相反,如果兩者之間運行失調,就會出現脾胃不和。脾胃之間
的對立統一關係如果失去了控製,既能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脾胃不和。我國古代醫書《明醫指掌》曾記載:“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惡心。”這些其實就是脾胃不和的基本症狀。
從臨床表現來看,脾胃不和的症狀有很多樣,因為脾胃受納、運化的功能失常,會造成食欲減退、食後腹脹甚至是胃脘痛、嘔吐等症狀,另外,西醫中常見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腸炎及慢性肝炎等疾病,都與脾胃不和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