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覺自己的能力無法發揮,知道在現單位隻能處於無法克服的劣勢,優勢難以張顯,那麼,“跳槽”不失為上策。但是,隻因為在這裏想得到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則又當別論。究竟“跳”還是“不跳”可要三思而後行,切勿盲目衝動。
因為“跳槽”會使你已經積累的人際關係、工作業績、相關資曆和經驗等
等財富都有所損失。這些“積蓄”在新的環境中不會“升值”,而隻會“貶值”。兩者相比較,你的思路就會更清晰一些,要認真想一想,沒有的是否真想要?想要的是否真能有?真有的是否能得到?
其次,要對自己做一個正確的評價。
正確評價自己,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這往往是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些人本應該取得較好的成就甚至於可能名垂青史,但因為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而功未成、名未就。與此相反,有些人雖然並非具有極高的天賦和才幹,卻恰恰做到了正確地評價自己、把握自己,所以使才幹得到了超水平的發揮,創造出令人驚歎的業績。由此可見,正確評價自己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還應該把自我評價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加以區分,因為兩者畢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以對自己在原單位的工作評價作為參考依據,然後將這一評價放到新的單位去鑒定,預測一下“跳槽”後一段時間裏的變化。用這種方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大概了解自己的價值,當然,這也隻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和實際情況大致相符,但更多的則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因為,到了一個新單位,對“跳槽”者來說,就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包括陌生的
領導、陌生的同事、陌生的工作,究竟怎樣去盡快適應,打開局麵,在領導和同事麵前建立起一種互相了解的信任關係,客觀地說,其結論不是產生於開始,而恰恰在做了事之後。
在這裏,我們不妨以收入來做個比較。
假如某個男人四十歲時的收入為每月4000元,工作單位屬於效益比較好的那種公司或企業,和大多數朋友相比,他們的收入及其他待遇均不如自己,這時,自我評價的結果是“比較滿意”。但和有的單位比較起來,又覺得有差距,有時差距還挺明顯。這時候,你就需好好考慮自己究竟應該何去何從了。
薪水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許多人都把它放在首位或者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盡管這種做法有失偏頗,但你不能不承認收入對每一位“跳槽”者的巨大誘惑力。若是每月多掙幾百元,那麼到退休時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但是,你認為自己的收入還不錯,不願再為這方麵的利益去冒險,那麼你的這種心情也可以理解。當然,這隻是對那些將工資收入放在首位的“跳槽”者而言。有些人不隻是將工資收入作為條件之一加以考慮,而是將重點集中在其他方麵,則另當別論了。
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前提下,還應該對自己所在單位的過去、現在及將來和準備“跳槽”到的那個單位的過去、現在及將來做一番客觀
的分析和比較,如同客觀地評價自己一樣。經過這樣一番開動腦筋的思考,大概可以說心中有數了。
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一動就要考慮好後果。因為,一旦離開原單位,再想回來官複原職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
“跳槽”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良性適應,是無可厚非的。隻不過中年男人在跳槽前,一定要確定自己的情緒是否已經調整到最佳狀態,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不要事到臨頭,搞得自己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