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惡之情表現得要適度
孔子說:“有不仁義的人,你如果恨他恨得過度,便會出亂子。”意思是說討厭不仁不義的人,如果過度,千夫所指,使他無地自容,他就會釀成大亂。
東漢的陳仲弓,名實,潁川許縣人,出身貧寒,小時候就很出類拔萃,為同學所推崇。長大後有誌好學,坐立誦讀不倦。他為人性情寬厚,以德報怨。有一次,有人殺人後逃走,同縣一位姓楊的官吏懷疑是他幹的,就把他抓起來拷問,後來查明實情才放他出來。但是後來陳仲弓當了“督郵”,不僅不記仇報複,反而“密托許令,禮召楊吏”,因此“遠近聞者,鹹歎服之”。
陳仲弓曾任郡裏西門亭長,不久轉任功曹,當時宦官中常侍侯覽請托潁川太守高倫任用自己推薦的一個官吏,高倫讓陳仲弓安排此人任文學椽。陳仲弓知道這個人不能勝任,就對高倫說:“這個人用了會不能勝任,但是不用又會得罪侯常侍。不如讓我出麵請求任用此人,這樣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您的聲譽了。”後來郡中官員果然都指責他薦人不當,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高倫升任尚書,有一次對眾人說出真相,但陳仲弓仍然堅持說是自己的過錯。“聞者方歎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東漢末年,君庸主懦,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靈帝初年,中常侍張讓
的父親死了,歸葬潁川,名士都討厭這個宦官,隻有陳仲弓一個人前來吊喪。後來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士族出身的中下級官員,和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加上一批在野的士大夫,抨擊宦官政治,尋求變革之路。三股力量此呼彼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清議”。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張讓等宦官大殺名士,也因為對當年陳仲弓的行為很感激,放過了許多名士。
陳仲弓去世時,遠近登門祭吊者達三萬多人,披麻戴孝者數以百計。
盡管陳仲弓知道張讓這個人名聲不好,名士不願與之結交,但他也深明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正直之士連有惡名的人都不敢去交往,怎麼去改變他?影響他?而世界之大,比張讓壞得多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今天對張讓的尊敬,滿足了他的一點虛榮心,也就有可能免去他對很多人的禍事。這樣的柔忍才是高妙手段,不僅保全自己,更幫助了別人,比之當麵作對可要強得多了。
西漢元帝時,元帝的老師蕭望之正直無私,當時朝中權貴石顯胡作非為,蕭望之十分不滿,一有機會就會對漢元帝說石顯在外邊辦了很多壞事,讓元帝懲罰他。石顯送了很多東西給蕭望之想拉攏他,可是都沒有成功。蕭望之一直和石顯及其黨羽堅持鬥爭,從沒有妥協的時候。
元帝為了維護石顯,就
多次對蕭望之說:“群臣之中,隻有你反對石顯,是不是你對他有誤解呢?我重用他是看中了他的辦事能力,如果有什麼小毛病,我也不想深究,畢竟人無完人嘛。你還是不要揪住他不放了。”
蕭望之為此每次都和元帝有一番爭論。一次,他激動之下,直接指責元帝包庇石顯,縱容他違法作惡,他說:“皇上如果不處處袒護他,石顯就不會那麼猖狂了。現在他大權在握,群臣因為害怕他報複才不敢反對他,這樣一來,朝中連一個說真話的人也沒有了。難道皇上還要怪我說實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