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有分寸
在與人相處時,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在意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會很容易挫傷對方的自尊心,那就是太糊塗了。如果是這樣,有時即使你幫助了對方,也不會得到人家的好感。所以,當我們與人交談時,要時刻把握住自己的說話分寸,少說別人不愛聽的話,以免觸怒對方,給自己設下交際障礙。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就要了解別人的心理需求,在談話時應注意“轉換角度”,多為對方考慮。
有的人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可是,卻沒有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為什麼呢?原因是他說話經常得罪人。比如說某人熱心地為一個男同事介紹對象,他說:“這個女孩,個子長得高,也很漂亮,你去見見,我看你們倆挺合適的。”同事很感興趣,就向他詢問了這個女孩的具體情況。當時聽他介紹完以後,同事覺得這個女孩條件不太適合自己,但同事還不好意思對他直說,就委婉地對他說:“我現在很忙,暫時還不想處朋友,等以後再說吧!”他聽同事這樣說,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呀,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還想找什麼樣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聽這話,當時就生氣地說:“我現在就是不想處朋友,你操哪門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
是真的那麼好,你自己處算了,反正你也沒有對象呢。”其實,他為朋友介紹對象,不管成與不成,同事都應該好好地感謝他才對,可是由於他說話出口傷人,引起了同事的不滿,才對他以牙還牙的。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他卻沒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費力不討好”。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像他們這樣的人,品質並不壞,壞就壞在沒有掌握說話的分寸。除非他們不說話,隻要一開口,就得罪人,久而久之,人們真是從心底不願與這樣的人來往。
同樣是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個在社交場中遊刃有餘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小雪是福建人,來京三年多了,幾天前處了個對象,條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車,人品、長相都不錯。同事們都十分羨慕她,說她找了一個好對象,紛紛祝賀她。可是有一個同事卻說:“你條件也不太好啊,怎麼偏偏找了一個條件這麼好的?是不是這個人有什麼毛病?”本來是很愉快的心情,被她這突如其來的話給破壞了。一個同事趕緊打圓場說:“你怎麼能這麼說人家呢?咱們小雪條件也不差呀,皮膚又好,又苗條,個性又好,就單憑這一點,什麼樣的找不著啊!”那個潑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說走了嘴,不好意思
地說:“我不是那個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別誤會。我覺得你男朋友條件太好了,與你家條件太懸殊了,我隻是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小雪很生氣:“你說來說去,還是在貶低我,怎麼啦,我家條件是沒有他家好,那又怎麼樣?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麼奇怪的!少見多怪,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這個潑冷水的同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惡意,就是不知道說話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麼幾句話,就把人家給得罪了。假如她真的這麼認為,也不該說出來,心裏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說話,誰也沒有把她當啞巴看,何必說出來,惹得人家不高興呢?鬧得給自己沒有台階下。
一個女孩要到深圳去闖一闖,臨行前,去看望一個過去十分要好的朋友。當朋友得知她要到深圳發展時,不但沒有鼓勵她,反而嘲笑她說:“你在這個小地方還沒混出個樣來,就要到深圳去發展?深圳就缺你呀!那是什麼地方?!走在街上迎麵遇到三個人,兩個本科生,一個博士生!中專生到那裏怎麼混啊!我看比你強的人,出去的也沒幾個發展好的,你還是好好想一想吧!作為朋友我提醒你,要看清自己有多大本事。”女孩聽了這話,很是生氣,起身離開了朋友的家。在她腦海裏,始終記著朋友這句話。
作為朋友,在這個時候即使
不說鼓勵的話,也不應該潑冷水,這會傷害朋友的自尊心,影響日後的交往。
可見,生活中的說話問題不是小問題。一旦偶有閃失就會招來許多麻煩。因此,說話一定要有分寸,不能太糊塗,以免給自己造成交際“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