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古訓,謹防禍從口出
古語有雲“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如果你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又不知道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說得多了,話裏難免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如果這些東西被你的競爭對手或者別有用心的小人所掌握,並以此製定出相應的策略來對付你,你就會陷入極端被動的境地,甚至會因此招致禍端。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到周朝觀禮,進了後稷的廟,見有三尊金鑄人像,幾次閉口不說話,而是在金人像背後題字:“這是古時說話小心的人,要以他為戒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會有更多過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禍害。不要說沒什麼危害,那是很大的災禍。”
綜觀中國曆史,有些人在為人處世方麵蒙受這種災禍,歸根結底最大的災禍莫過於說話太多。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決心與別人爭個雌雄。
不久,他奉調參加討伐平湘洲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應該算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賞,不料由於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發怨言。
晉公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惱怒,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
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我有誌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誌。我是因為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說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光陰似箭,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打一處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隋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說:“我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麵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隻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
言外之意是我這個皇帝也是廢物不成?”賀若弼回答說:“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了解他們,我也確實說過他們不適合擔當宰相的話。”這時因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