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也是如此,當身體過冷時,人體內的氣就會向內收縮,氣不能溫煦肢體,就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寒則氣收。“炅”是熱的意思,當溫度到達一定程度,氣就會以汗液的形式宣散出來,這就是炅則氣泄。一個有胃部疾病的人一般會有這樣的表現,就是聞木聲則惕然而驚。中醫五行認為:木克土。所以患有胃病的人聽到木頭的響聲就會吃驚,會加重胃病。身體內的氣機不和,在亂竄,也就是驚則氣亂。勞累過度,會耗傷氣血,氣血處於虧虛狀態,這就是勞則氣耗。當
我們想得太多的時候,氣就會凝聚起來,不流通,從而減弱脾胃功能,造成脾胃病,也就是中醫所講的思則氣結。
情緒的變化,極容易導致體內的氣機失衡,引發身體的其他疾病。尤其是當人生氣時,體內氣流非常的不穩定,這時候散發出來的“氣質”,如同一個將要爆炸的氣球。即使臉蛋再漂亮,這種漂亮也是膚淺的、短暫的。所有我們千萬不要生五種氣:閑氣、怨氣、悶氣、賭氣和怒氣。這樣才會讓身體順暢,個人魅力才會不斷提升。
每當連綿陰雨的時候,不少女性朋友就開始傷感起來。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看了一位患上抑鬱症的患者。28歲的劉女士,在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上班,她一直很好學,工作也積極。可是在最近半年中,她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前一陣子精力充沛,處事樂觀,反應敏銳,能夠從容應對身邊的事情。可過一陣子,情緒突然低落起來,無法集中精神,思維似乎有些障礙,工作逐漸懶散,總是感覺渾身無力。而且吃飯也不香,即使肚子咕咕叫也不想吃,吃點就脹肚。經常失眠,常常淺淺睡兩三個小時就醒了,直到天亮。經過診斷之後,我發現張女士身體氣血虧虛,脾胃虛弱,我於是開了一些調理脾胃的藥物,同時讓她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當今社會,像劉女士這種情況的女性越來越多,隨著工
作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女性的情緒周期變化都非常明顯,可是對情緒周期的狀況還不了解。情緒周期實際就是人情感的周期表,一般28天為一個周期。情緒周期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積極情緒期,二是消極情緒期,三是介於兩種情緒之間的“臨界期”,一般是2至3天,臨界期到來時情緒極為不穩定,身心各方麵的協調能力差。人的情緒周期是伴隨人一生的,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周而複始。根據情緒周期安排好自己情緒轉換的十字路口,可以使人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人生。相反,如果不注意或不按照情緒周期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會讓人生變得灰暗,引起各種不適和疾病。不僅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也會破壞其他人的幸福生活。因為不管是情緒好還是壞,都可以持續,都可以傳遞。
所以我建議出現負麵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獨處。
獨處方式之一:一個人的時候,是與自己內心對話最佳的時機。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應該怎樣麵對自己的人生?”“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傾聽內心最真的聲音,接納此刻最完整的自己。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還能掃除負麵情緒。
獨處方式之二:清潔家具,看一部電影,聽輕音樂,發一會呆,讀一本小說,品一杯香茶…
…都能幫助你找到樂趣。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網絡、時尚書本找到自己的愛好。當你聚精會神的時候,不僅找到了樂趣,緊張的情緒也會放鬆下來。
調理脾胃好,身體自無病
古代醫家很早就發現了脾胃的重要性,在《圖書編·髒氣髒德》中記載:“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之要也”。可見,脾胃的康健與我們的壽命長短有著重要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曾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句話表示,飲食規律與人的壽命有很大的聯係。現代人不注重合理飲食,一旦飲食結構不合理,就會給脾胃造成負擔。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化源不充足,人的臉色就會萎黃,毛發皮膚表麵毫無光澤質感,外邪會侵入身體,抵抗力降低,人的健康也就不能得到保證。
人的健康長壽與人的元氣盛衰有著密切的聯係,而元氣的盛衰與脾胃功能的強弱有著重要的關係。李東垣認為:“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所無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
李東垣為了強調脾胃對人體長壽的重要意義,還特別沿引了《黃帝內經》中的“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其主要意義是什麼呢?就是說,陰精上奉的地方,陽氣固密不容易被泄露出去,所以這種地方的人較為長壽;陽精所降的地方,陽氣外泄,維護不是很穩固,這種地方的人壽命短。
李東垣還進一步闡述說:“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脾胃作為人之後天之本,是水穀容納之所,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健運才會化生出源源不斷的能量,因此人體元氣充實與否最關鍵的是脾胃之氣的盛衰。
總而言之,人的脾胃一旦有了問題,元氣也就隨之減弱了;元氣衰弱,人就會過早夭亡。因此,養脾胃其實就是固護元氣,養元氣就能延長壽命。
五種味道與脾胃的重要聯係
大家都知道,我們飲食要講究規律,但吃得飽、吃得多並非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吃得好也就是說這段時間攝入的營養較為合理,都是人體非常需要的營養物質,攝入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大體一致。這樣的飲食方式才是較為科學的。
什麼樣的食物符合我們身體的需求呢?中醫裏講,食物的味道總共分為五種,即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味道可以潤澤體內的髒腑。若可以合理利用這五種味道,便能夠達到身體髒腑之間的平衡。
在《
黃帝內經》的《素問·宣明五氣》中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那麼怎樣具體來說五味入五髒呢?
1.酸味可以入肝髒:就是說酸性食物養肝。如橘子、山楂、食醋等,有助於增強食物消化能力以及保護肝髒,經常吃不僅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能預防多種疾病,如預防感冒、降低血壓、軟化血管等。酸的食物還能解酒,促進膽汁和胰髒消化液分泌,以避免胸肋脹滿。
酸具有一定收斂的作用,比如說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產後尿失禁、白帶增多或拉肚子,都能利用酸性食物進行收斂。中醫學講到酸,都會順便提到“澀”,酸、澀兩個合在一起,澀也有收斂的含義。收斂的同時還有助於傷口愈合,食物當中具有代表性的酸味食物是酸梅,醋也是如此。
2.辣味可以入肺髒:“辛”主要是指辛辣,“辛”的意思尖銳、強烈。我們生活中常吃的薑、蔥、蒜、辣椒、胡椒都是辛辣味的食物。這種味道有助於利肺氣、通竅達表、通順血脈。
辛不但“通”還能解痙,意思是肌肉勞累引起的頭痛、偏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或者心血管收縮痛,此時恰當的加點辛,一般都是非常見效的。
3.苦入心:苦味食物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不妨吃一些苦味食物清心瀉火,比如蘿卜葉、大
頭菜、苦瓜等。
中醫講,苦味入心經、小腸經、心包經,所以心火旺(其中包括打針的過敏,紅腫熱痛等)或小腸經旺(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炎,引起拉肚子、糜爛或熬夜之後舌頭變得脹痛,如同被開水燙到)時,患者都可以吃一些苦味食物進行緩解。
4.鹹味可以入腎髒:中醫講的“鹹”並非是單一指鹽,而是指一定的“礦物質”,包括鹹涼、鹹寒、鹹幹、鹹溫、鹹平多種。鹹味可以滋養腎氣,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作用。腹瀉、嘔吐、大汗之後喝一點淡鹽水,有助於保證正常的代謝功能。
5.甘入脾:我們說適當地吃一些甜味食物,如香蕉、山藥、大棗等,可以補充脾胃營養,補充人體的熱量,緩解身體的疲勞。
甜味有助於放鬆精神,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不妨多吃甜味食物緩解疲勞。冬天吃些甜食可以減少憂鬱、沉悶、低潮。甜食並非是單一的餅幹、點心、水果,事實上含有澱粉、果糖的食物都是符合這一特征的。
看看我們上麵說的“五味”,可謂是各具功效,任何對單一一味地偏嗜,都是不對的。一個大將再有本事,麵對強勁的敵人,不取聯合之道,也是會把自己拖垮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的需求與營養無關係,隻是對某種口味的慣性依賴而已。比如說,南方地區的
朋友喜歡辛辣味,這與南方的氣候有關,南方地區濕氣非常大,吃辣可以除濕,這是一種與自然氣候相對應的偏嗜。但北方地區就不同了,除了每年農曆六月的暑濕天氣之外,大多數的天氣都是非常幹燥的,此時若再多吃辣的就會使肝火上炎,也就非常容易上火,選擇味道上要把握有度。
中醫裏講中庸之道,凡事都不能操之過急。五味入髒,五味適量、均衡,才能起到補益髒腑的作用,但偏嗜某一味,某一味過重,都會對髒器造成傷害。比如說,我們工作時累了,就會含一塊糖,感覺就精神了,因為脾胃屬於中焦,甘入脾,這個時候補充中氣,身體也就精神了。可是,甜味食物吃多了就會對髒器造成傷害。在《素問·五髒生成》中記載:“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如果身體攝入大量的甜味食物,就會傷害到腎髒,就會引起骨骼疼痛甚至無法站立,還會使頭發脫落。因為,甜味在五行裏屬於土,腎屬水,脾土太過就會克製腎水。
因此,隻有做到五味調和、營養均衡,我們的脾胃才是健康的。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之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其主要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在飲食當中要謹慎調整飲食結構,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應該是調配適當,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強壯,筋
脈也變得靈活柔軟,氣血充足流暢,肌肉豐滿,精神更歡暢。
一套熊戲法,脾胃得強壯
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脾髒在五行中屬土,因此練習五禽戲中的熊戲對脾是有一定好處的。一般來說,對於胃酸、胃痛、消化道潰瘍的人而言,不妨多練習一下熊戲,效果非常明顯。
五禽戲是模仿五種動物的一套強身體操。五禽戲是以模仿虎、鹿、猿、熊、鶴5種動物的形態和神態,來達到舒展筋骨、暢通經脈的一種健身方法。
據說,這套五禽戲是由東漢名醫華佗發明的。這裏還有一個極為有趣的故事。相傳,年輕時候的華佗到山中采藥,到了山上後看到了一個洞穴。他當時非常好奇,就仗著膽子進去了。進入洞穴之後隱約聽到有人談論醫術,而且在言辭之中好像有自己的名字。
這可把華佗嚇壞了,以為自己要遭殺身之禍,於是想要盡快離開山洞。沒想到,裏麵的人好像見到他來到洞中,喊道:“華佗已經來了,何不進來相談!”華佗沒辦法,而且聽到裏麵人說話的語氣並非要加害自己,於是他轉身就進去了,仔細一瞧,原來裏麵坐著兩位白發長須的仙人。這讓華佗很是驚喜,他向兩位仙人求教醫術,這兩位仙人將自己的醫術都傳授給了華佗。最後,兩位仙人還告訴了華佗一套養生功法,那就是五禽戲。
雖然這隻是個傳說,但是
華佗因練習五禽戲而長壽是真實的。華佗所處時代民不聊生,戰火連年,傳染病肆意,老百姓流離失所,受苦甚深。在這種情況下,華佗堅持練習五禽戲,直到老年還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擻。足可見五禽戲養生功效之奇。
在中醫裏,五禽與五髒、五行都是有對應關係的。
熊戲如何進行練習呢?《雲笈七簽·導引按摩》中說:“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此後功法種類逐漸增多。這裏我向大家推薦一種比較簡單的熊戲練習法,這個方法學習起來非常簡單,功效卓著。
經過曆史的變遷,熊戲也在不斷變化。熊運有助於脾的運化功能的提高。
熊戲總共分為兩組動作,一組為熊抱,一組為熊晃。
具體做法:先是將雙手呈熊掌狀放在腹部下麵,身體上肢前傾,隨身體順時針做畫弧動作,向右,向上,向左,向下,然後再逆時針進行畫弧,向左,向上,向右,向下。最初練習的時候要體會腹部的拉緊以及放鬆。
在練習的時候應該注意兩點:
首先,兩腿要保持不動的狀態,固定腰胯;開始練習時,手臂要自然放鬆,隻體會腰腹部的立圓搖轉,等這個動作熟練之後,再帶動兩手在腹部前繞立圓,動作要符合身體重心。
其次,熊運的核心是在丹田上,以肚臍為中心圓,以內動向外延伸
,帶動身體作立圓搖轉,兩手輕撫於腹前,隨之全身進行運轉。
熊晃能夠有效預防下肢無力。
具體做法:提髖,屈腿,接著輕緩落步,後坐,前靠,換成另外一條腿,再提髖,屈腿,落步,後坐,前靠,上下肢動作配合一定要準確。
注意事項:最初練習的時候,提髖的動作最好先單獨進行練習,兩肩盡量不要隨著晃動,收緊腰側以帶腿,雙腳相互交替,熟練之後就能應用自如了。
可能單純的解釋不是很形象,很多人看不太明白,其實我們購買五禽戲的光盤進行學習,一下子就會明白,並非想象中那樣困難。在演練熊戲時,以意念帶動全身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在漫步在幽靜的樹林裏,幽深靜謐,或身處於自然之境,全身放鬆,沉穩安詳。把形、神、意、氣渾然結合,這個時候就能體會其中的神韻,達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神形相交、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套動作非常簡單,練習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做之前做好準備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