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吃好:營養巧妙搭配,吃好更健康
三餐有營養,壽命更加長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飲食規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我在這裏告訴大家,飲食一定要有規律,這樣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素。飲食應該遵循定時原則,我們應該遵循“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餐宜少”的要求。
每個人都知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在《千金要方》中曾提到:“飲食以時。”其意思是說,飲食要定時,要有規律,這樣我們的身體才能及時的獲得維持生命健康的營養元素。飲食的定時原則,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餐宜少”。
可以說,我們三餐吃好了就能養護脾胃。如何才算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呢?
什麼樣的早餐才算好
有的人說吃早餐對身體好,有的人卻不習慣吃早餐,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有一點是肯定的,一日三餐是從古至今從未改變過的,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這樣進食是有利於健康的。
現代人整天忙於工作,早上起床就必須上班,根本沒有吃早餐的時間。而長期不吃早餐會對膽囊造成很大的傷害。現代醫學的解釋是,不吃早餐就會使膽汁在膽囊中停留時間過長,容易使膽汁濃縮形成結石。有一句成語不是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而不動的湖泊是最容易造成淤積的。
根據《黃
帝內經》所說,辰時(早上7點~9點,此時胃經值班)吃早餐最好,此時胃氣充盛,吃好早餐有助於養護胃氣。生活中,有一些女孩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早上刻意不吃早飯。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辰時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這時候吃再多的早餐也是會被消化的。
早餐吃什麼好呢?從中醫角度來看,早餐應該選擇溫熱類的食物,這類食物有助於保護胃氣。可以選擇一些小米粥、大米粥、燕麥粥,最好再配合一些青菜、水果、麵包、點心等。實在沒有時間進食,也要飲上一杯熱牛奶或買一杯熱豆漿。
如何才算是吃好午餐
很多人早晨不吃飯,到了中午就大吃特吃,吃得過飽,難免讓脾胃受累。我們說午餐應吃飽,但也不宜過飽,凡事都應該把握一個度。
對於上班族來說,午餐無論吃什麼,以吃七八分飽為宜,並且注意營養搭配,可以多吃蛋白質和膽堿含量高的肉類、魚類、禽蛋和豆製品等食物,因為這類食物能夠幫助大腦清醒,對強化理解和記憶功能有重要作用。另外,中午可以吃一些瘦肉、鮮果或果汁等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此時應該保證一定量的牛奶、豆漿或雞蛋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大腦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幫助完成下午的工作。
午餐之前最好喝一點湯,這樣有利於調攝胃氣。午餐最好在未時吃完(
也就是下午1點之前),未時是小腸經當令,這個時候是保養小腸最佳的時間段。如果在未時之前吃完午餐,這個時候小腸的氣血最旺盛,有利於將營養物質都吸收進入人體。
如何吃晚餐才算好
晚餐最好在晚上五點到七點之間完成,吃飯不要太晚,否則會導致“胃不和則臥不安”。
晚餐應該堅持的原則是宜少不宜多,可選擇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湯粥類的食品,再配合一些小菜,既有豐富的營養,又非常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不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快樂的、健康的生活應該把握好你的一日三餐,這樣的生活才會過得幸福快樂。
食物屬性是養生關鍵
食物之間是有區別的,自己吃食物的時候,就應該看一下什麼食物是適合自己吃的。就是說,你本身屬於什麼體質,就應該什麼季節什麼氣溫下吃什麼樣的食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白領們稍不留心就會出現胃灼熱、反酸等胃病。很多人以為忍過去就沒事了,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事業家庭可謂是一帆風順,就是胃部不太好。別看毛病不大,可就是這個小毛病折磨得他非常苦惱。這都是他不注意飲食造成的。因此,在這裏要告誡朋友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不顧及脾胃,一旦傷了胃氣,想要治愈是非常困難的。
有人可能問了,平時大家應該
如何對脾胃進行保養呢?我告訴大家,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它好食物。什麼樣的食物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食物呢?上古之人通過對食物的外形與味道,食物進入我們體內之後出現的寒、熱、溫、涼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內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長的地點,氣候、季節的不同,來判斷食物的屬性。最後,根據食物的性質把它們分為溫、熱、寒、涼、平五性。根據食物的五種特性,我們可以對症待之,這樣可以讓食物與脾胃不打架,在身體內和平共處在一起。
也就是說,食物本身並不會有好壞之分,關鍵就是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就是說,你是什麼體質,就應該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吃什麼樣的食物。比如說,你的體質是熱性的,你可以選擇寒涼的食物,如小米、西瓜、黃瓜、梨、鴨肉等來進行平衡;如果身體是非常寒涼的,你可以選擇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羊肉、生薑、韭菜、洋蔥等。當然,這裏麵還包括地區、季節上的差異,但這隻是一個大範圍的問題,具體情況我們要做具體分析。
為什麼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得好了,住得好了,但是現在人的脾氣卻越來越煩躁呢?顯然,每天所吃的食物都是牛羊肉一類的熱性食物,人的身體也相繼出現了陰陽失衡的狀況。絕大多數的肉類食物都是熱性食物
。從陰陽角度來看,熱為陽,常吃這些熱性食物,人的心態也會受到陽氣的感染,變得內心煩熱、躁動不安。因此,我們在吃肉類食物的時候,別忘了吃一些開胃降火的“涼菜”,把我們的脾胃調理一下,像大部分蔬菜、水果類都能起到降火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應該不斷地適應來自於自然界給我們帶來的溫熱寒涼。也就是說,春天你該吃什麼,夏天你該吃什麼,秋天你該吃什麼,冬天你該吃什麼,這是一個規律也是一個準則。這也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順時養生的精髓。比如說,在炎熱的天氣裏,你可以吃一些清熱涼爽的食物,天冷時多吃溫熱的食物,這樣才能達到一個平衡。
在很多就診的病人中,在炎熱的夏季吃了很多寒性的食物,猛喝冰凍飲料等,結果“凍壞”了自己的胃,進而造成胃病反複發作。脾胃最怕寒涼的食物,這個“寒涼”不僅僅是指那些寒冷的食物,還包括它的屬性。像香蕉、西瓜都屬於寒性食物,吃多了影響消化、吸收。因此,胃腸功能弱的人應該少吃寒性水果,多吃溫熱性水果,如荔枝、桂圓、桃等。
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飲食要把握一個度,我們說天熱了吃點涼性食物,可清熱降溫,但是絕對不能貪涼。很多人喜歡在炎熱的夏季吃西瓜,西瓜的本性是寒涼的,吃太多西瓜會造成脾胃不適,
出現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腸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所以夏天吃西瓜一類性質寒涼的食物時,一定不要貪多。另外,雪糕、冰鎮飲料啤酒一類的飲品在夏季也不要過量飲用。
當然,這隻是對普遍人群的建議,具體該怎麼吃,我們還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
半夏山藥粥,最好的養胃粥品
一旦進入六月份,隨著氣溫迅速回升,雨水增加,氣候濕熱,我們就會感覺這一天都很不舒適。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夏季最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情況。這個時候喝一些半夏山藥粥能夠達到健脾和胃、祛濕消暑的功效。
具體操作步驟:
1.準備鮮山藥50克,陳皮5克,半夏15克,粳米50克。
2.將清洗幹淨的山藥去皮切塊。半夏、陳皮放入砂鍋中,加500毫升清水,用武火煮沸,然後以文火煮半個小時,過濾後取汁液。
3.然後加入水繼續煮,取汁,將兩次所取汁液合並,將清洗幹淨的山藥和粳米放入汁液中繼續煮即可。
山藥當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部分都在黏液當中,食用後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可以說是絕佳的減肥食品,可放心地多加食用而不會發胖。同時,這種黏液能夠促進我們新陳代謝,使經絡氣血保持暢通,能夠將身體多餘的脂肪減掉。
山藥既是主食,也是一種蔬菜。把山藥洗幹淨放上蒸鍋,是最簡單的食用
方法,能夠更好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有效成分也不易被破壞。如果原汁原味的山藥吃起來沒有味道,可以搭配一些輔料烹調,涼拌、炒菜、燉、燜都可以。如果希望達到減肥的作用,長期食用山藥,還是煮粥或蒸吃為好,既簡單易做,又能讓其營養價值發揮到最高水平。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山藥是一味補藥,甘平且偏熱,體質偏熱、便秘、容易上火的人最好不要過多食用。過敏體質者在削完山藥皮後,應立即洗手,以免讓皮膚過敏引發身體不適。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山藥片有真有假,不少人不會辨別,烹製的時候才知道上當受騙,原來是用木薯片冒充的。山藥與木薯有四個不同之處。
區別一:木薯中間有心線,雖然心線並不大,隻要仔細觀察,就能辨別出來。山藥中間沒有心線。木薯片曬幹後,心線多數都脫落了,會留下一個小洞。如果中間是一個小洞,必然是木薯無疑了。
區別二:山藥的皮較薄,切片前都會被削幹淨。木薯皮較山藥皮厚許多。由於有些木薯太小,去皮較為困難,製假者往往都不會花費時間去皮。所以,製作的木薯幹片邊上就會存留著厚皮。凡是留著皮較厚的,必然不是山藥。
區別三:山藥片澱粉含量較多,手感較為細膩,手上會粘有較多的澱粉。木薯片雖然澱粉含量不低,不過手摸時感覺較
粗糙,手上也不會沾上太多的澱粉。
區別四:山藥容易煮爛,木薯則需要煮很長時間。
茯苓,健康的美食
茯苓曾經被稱之為“四時神藥”,因為其功效較為廣泛,不分寒暑,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等病症,其獨特功效都能發揮出來。
說起茯苓這個詞彙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但都知道茯苓餅吧,這是北京較為有名的養生糕點,很多外地遊客到北京都會買一些茯苓餅給家人嚐嚐。據說,慈禧尤其喜愛吃茯苓餅,因為它的養生功效非常全麵。
這麼小小的一塊餅到底有什麼神奇功效呢?這裏麵發揮重要作用的就是茯苓。中醫認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和胃益脾、寧心安神的功效。善治脾虛、失眠、心悸、水腫等症,非常適合女性朋友以及老年人滋養身體。
關於茯苓還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據說,古時候一個有錢的員外雇了一個叫小伏的長工,這個小夥子為人厚道,做事情勤快,後被員外的女兒小玲看上了。但是員外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富貴人家的兒子。小玲不願意,就私自和小伏從家中逃走了。他們逃到一個偏僻的山村裏,並在這裏住了下來。小玲本身體質差,這樣一折騰,就一病不起了。小伏在旁邊悉心照顧,兩個人生死相依。
這天,小伏到山中采藥發現一隻野兔,他用隨身打獵的
箭射了過去。那隻野兔受傷後逃到鬆樹邊就不見了。小伏到了樹下,發現箭插在一個圓球上。小伏拔起箭,發現那個球的表皮裂口處,白似番薯。他想這東西肯定很好吃,於是就把它帶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沒想到,小玲吃完後病就好了一半。於是小伏每天都會到山裏給小玲采這種東西吃,後來小玲的病也漸漸好了。因為這種藥材是由他們二人發現的,後人便把這個東西稱之為“茯苓”。
茯苓因為這個傳說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此後,曆代本草專著都沿用了《神農本草經》的提法,都認為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吃茯苓的方法有很多,不僅單一局限在茯苓餅,我為大家推薦幾種食療的方法:
1.對於慢性胃腸炎、營養不良性水腫、神經衰弱的人來說,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其煮粥食用。做法極為簡單,主要材料有白茯苓粉15克,大米100克,將這兩種食材放在一起煮粥,食用的時候,再加入點味精、鹽、胡椒粉,用勺子攪拌後就能吃了。每天早、晚分兩次食用,具有寧心安神、健脾利濕的作用。
2.對於由脾虛濕聚所致的水腫、四肢乏力、小便不利、腰膝酸軟者,可用茯苓60克、黃芪30克,與磨碎的豬脊骨500克,放入砂鍋內煮湯,湯好後加點鹽調味即可。此湯
具有滋腎強腰、健脾益氣的作用。
3.對於喜歡飲酒而心神不寧或經常失眠的人來說,可以選擇茯苓酒。取茯苓60克放入密閉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白酒就可以了(不高於45度),然後在密封環境下放十天,就能直接飲用了。每天晚上喝上1兩,有寧心安神、補脾益氣的功效。
茯苓雖然是好東西,但要對症食用。比如說,本來體質較弱、津虧血少的人最好不要多吃茯苓;或秋燥季節,口幹咽燥,並無脾虛濕困,吃茯苓會讓躁動心情加重。
五穀加紅棗,營養最全麵
飯為百味之本,我們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稻是指稻米,黍是指黃米或玉米,稷是指小米,麥是指大麥、小麥、蕎麥、燕麥等麥類,菽是指一般的豆類,如綠豆、紅豆、黑豆、黃豆等。穀類作為我國最傳統的糧食,幾千年來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一直都是主角,是傳統的主食之一,在居民膳食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中醫一直都秉承藥食同源的原則,認為“食五穀治百病”。在《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之中記載:“五穀為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此說指出了五穀和五髒之氣,經常吃有利於五髒順和,氣血和順,防止各種病邪入侵。大家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經常吃五穀的人身
體健康,很少去醫院。“飯”吃得少或者不吃“飯”的人,大小疾病總是隨身,而且精神要比同齡人差一些。這是因為,人以胃氣為本,中醫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說法,而穀物是胃氣的主要來源。在《本草綱目》中就寫道:“安穀則昌,絕穀則亡。”穀物主食能夠有效維持身體健康,隻有吃下飯才能保證生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