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巧眠:輕鬆睡眠有妙招,讓你一覺到天亮(2 / 3)

小米也叫粟米,就是北方通稱的穀子去殼後的物質,營養價值和食療價值都較為豐富。小米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百克小米中含蛋白質9.7克、脂肪3.5克、胡蘿卜素0.12毫克,另外,維生素B的含量也位居所有糧食之首,含鐵量比大米高一倍。所以,小米是適合各種人群的滋補品。

營養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睡眠願望的產生和困倦程度與食物中蛋白質內色氨酸含量有一定的關係。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出一種使人欲睡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這是一種能夠促進睡眠的物質。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飲食中能夠攝取合適量的色氨酸是非常有助於睡眠的。

眾多的食物中,小米中不僅擁有豐富的營養,其中色氨酸含量也是眾多食材中較高的,每百克小米含色氨酸高達202毫克,並且小米蛋白質中不含抗血清素的酪蛋白。另外,因為含有澱粉,進食小米後能使人產生溫飽感,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進入腦內色氨酸的數量。因此,小米熬粥對失眠患者來說是一條治療的有效途徑。在熬小米粥的時候,失眠患者還可添加紅豆、大棗、紅薯、蓮子等,讓營養更均衡。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小米有

和胃、健脾、安眠的功用,將小米粥熬得黏稠一點,睡前半小時適量進食,能夠讓我們迅速進入睡眠的狀態。

因此,在治療失眠的時候,你不要苦苦尋求良方,其實身邊的五穀雜糧就是良藥,那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能夠幫你解決失眠的困擾。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雖然能夠助眠,但其不能完全代替藥物,在嚴重的失眠情況下可能會稍顯弱勢,如果失眠問題非常嚴重還是應該谘詢專業的醫生。

頭麵按摩,還你好睡眠、好氣色

我與一個致力於道教功法養生的朋友關係非常要好,因為是趣味相投,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

有一天,我們又一次聚會,這次不是一個人來的,還有一個女子並排而至,麵容姣好,皮膚光滑,從年齡來看似乎不是他的夫人。還沒等我問,他便介紹這個女子是他的夫人。我連忙稱讚他夫人懂得保養,是不是總購買高檔的化妝品。他卻笑著說,什麼高檔的化妝品都沒用過,就一雙手。每天臨睡之前,先把手掌互搓,使勁搓,搓到手掌發紅發熱為止,然後用手掌捂在左右臉上按摩,一邊按摩,一邊想象著自己會變成最美麗的女人,最漂亮的人,時間長了,自然少了很多的皺紋,皮膚也光滑了。

就這樣一個小動作,勝似吃了長生不老藥,給你一張麵色紅潤、光彩照人的臉龐,這是一件多麼讓人意想不

到的事情!後來,朋友還告訴我,按摩臉部不但可以美容皮膚,而且還能夠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質量。

聚會之後,回到家,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頭麵部按摩法可以起到提神醒腦、鎮靜安眠、降壓止痛、療眩息暈、潤膚養顏的功效。臨床上用於治療失眠症、頭痛、內耳眩暈症等。

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腦為髓海之所,是主宰、控製、協調全身各部位功能活動的部位,因而被稱作“諸陽之會”,所以一定要做好頭部保健功效。頭部按摩可以直接刺激連接大腦皮質的血管係統,進而促進腦部微循環,疏通經絡,升調清陽之氣。我們知道,失眠最主要的誘因是大腦皮質層的紊亂。而頭部按摩可以調節大腦皮質的功能,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促眠作用。

頭部按摩,可以自己操作,也可以在家人的幫助下按摩,現在給大家介紹主要按摩的穴位。

1.天門開穴:將兩手的拇指緊貼在印堂穴(位於兩眉眉頭之間),其餘手指固定在頭部兩側。左拇指先從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經過神庭穴(位於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處)推到上星穴(位於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處),之後雙手拇指做左下、右上,左上、右下的交替推摩。速度由緩至急,力度由輕至重,反複推摩1分鍾左右,至局部產生熱感,同時向眉心集中。

2.玉錘叩擊:

用指尖作錘,雙手同時進行,由後向前、由左至右叩擊整個頭部,反複依次緊叩1分鍾左右。叩擊的過程中用腕部發力,甩力要均勻,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以有較強的振蕩感且不覺疼痛為度。

3.點按百會穴:用右手拇指尖於百會穴(位於頭頂前發際上5寸處,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點按,等到局部產生重脹麻感後立即改用拇指腹旋摩,這樣反複交替按摩30秒左右,緊接著用掌心以百會穴軸心,進行力度均勻的按壓和旋摩30秒。

4.十指梳理:不妨用手指代替梳子,指尖著力於頭皮,雙手同時進行,從前額開始呈扇狀向後推摩約1分鍾。手法以揉為主,柔中帶剛。這個時候頭部就會感到舒適無比。

對這幾個穴位按摩完畢之後,你也可以嚐試我朋友建議的方法,摩擦臉部。通過摩擦麵部,可以調和五髒,調通氣血,補益大腦而安神益智,改善麵部的血氧供給,並維持其良好的平衡狀態,對於失眠症狀也會起到改善的作用。

在按摩前應該將雙手搓熱,撫於麵部,手指並攏,兩小指分置鼻根外側,再由鼻兩側經前額外向下至臉頰部均勻柔和地進行摩搓,然後在從上撫摸至原來的位置。可以反複擦拭,至麵部有溫熱感為止,一般撫摸的次數不少於36次。然後,再將兩手手掌搓熱,掌心緊貼在前額上,力度宜適中,由

頭部至下頜。

如果你這樣操作,相信你的睡眠效果一定會大為改觀。

另外,平時在梳理頭發的時候,我建議大家使用木質梳子,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清晨起床後和午休時,從前額經頭頂到頸部緩緩梳理。初時每分鍾梳20~30次,以後逐漸加快速度。梳時力度要適中、均勻,不可太輕或太重。

原因是,我們的頭皮上分布了很多的血管和神經,還有許多經穴。通過用梳子或手指頭來回在頭皮上劃摩,可刺激頭皮上的神經末梢、經穴,同時通過神經或經絡的傳導作用在大腦,進而提升腦部血液循環速度,調節整個神經係統和經絡係統的功能,鬆弛頭部緊張神經,幫助大腦進入睡眠狀態,還能減輕疲勞,恢複精力,對失眠、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等病症有極大的治療作用。特別是針對腦力勞動者,每天堅持梳頭4~5分鍾,能夠起到解除疲勞和促進夜臥安睡,調節大腦皮質功能的作用。

可能有朋友會說,按摩需要這麼多步驟,我怎麼能記住呢?其實很簡單,隻要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在你洗漱完畢後往臉上抹保濕霜的時候,或是用梳子梳頭發的時候,提醒自己:“哎喲,我還沒有進行麵部按摩呢?”就像每天洗臉刷牙一樣,將它培養成一種習慣,每天堅持,慢慢地,你就會看到按摩所帶來的效果了。

熱水泡泡腳,讓自己全身

放鬆

記得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北京沒有多少足浴城,據說當時足浴城最多的城市是長沙。當時我有一位好朋友從長沙趕到北京來看我,我知道長沙人喜歡洗腳,於是我就帶著朋友去了一家足浴城,上麵掛著閃亮的燈籠。

我當時有些遲疑,到底要不要帶朋友進去呢,我擔心朋友誤會!可能是我想多了,朋友下車之後就拉著我走了進去,很顯然,他經常去足浴場所。

做完足底按摩之後,我們就結賬出門了,剛出了門口,我的朋友就伸了一個懶腰,然後釋然地說道:“真是舒服啊,我坐了那麼長時間的車,腳早都麻木了,洗完之後,感覺輕鬆了好多,今天肯定會睡一個好覺。”

我聽朋友這麼說,也覺得自己的腳輕鬆多了。仔細回想剛才的場景,我發現那位足療師還是懂一些醫學知識,我聞著空氣中彌漫的氣味,就知道他往裏麵放了刺五加。刺五加能夠起到安心神、抗疲勞的作用,這對於長途勞累、奔波的人來說,是恢複精神的一道良方。

我翻看了一些醫書,看到有不少關於足浴的記載。陸遊82歲時,賦閑在家曾寫過關於洗腳的詩句。“老人不複事農桑,點數雞啄亦未忘,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曉湯。”我們仔細看這首詩,說明在古時候,人們就意識到了洗腳與睡眠之間的關係。

所謂的“足浴”,實際上就是用熱水泡

腳,民謠有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幾句話闡述了一年內洗腳的好處。

一直以來,我們的傳統醫學將足部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心髒”,在我們的腳上一共有六十多個穴位,而且這些穴位與人體的五髒六腑都是互相對應的,足部受到的任何一點刺激都可以通過腳上的經脈反射到我們的身體上,所以說保養腳就是保養我們的全身。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在人體的十二經脈當中有一條名叫“足陰腎經”的經脈,它起於小趾下,斜行至足心湧泉穴,之後再沿著內踝後緣、足根、小腿內側、大腿內側,到達腎髒。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主精,主要負責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而我們經常使用熱水洗腳,就可以讓這條經絡得到良性刺激,從而有利於氣血的運行,達到頤養腎髒、強身祛病的功效。

若是我們將藥物成分放入足浴盆當中,在洗腳的時候,特別是在適當的溫度下,經過一定的時間,滲入足部的毛孔,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滲透到足部的神經中,從而促進血管的擴張,讓大腦的血液下流,有效解除腦部血液充盈的狀態,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神經得到放鬆。如果用中醫的觀點解釋,就可以認為是藥液刺激足部的穴位,從而通過經絡達於“心”,進而有效助眠

足浴的優點有很多,每天晚上準備一盆熱水,將疲勞的雙腳放入溫水中緩解疲勞。開始時,不要用太多的水,沒過腳趾就可以了,而水的溫度則以45℃為宜,之後再讓水慢慢地升溫,換句話說,就是在泡腳的時候多次添加開水,泡一會兒添一些,並且逐漸讓水溫上升至60℃,浸泡時間大約半個小時左右。這個時候,我們全身的感覺也是熱乎乎的,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微微出汗,這樣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

當然,如果在泡腳的時候可以放些藥物成分,就更能夠達到治病的效果。比如,針對很多失眠的中老年人,我為大家推薦一款藥湯。

茯苓15克、小麥50克、甘草10克、大棗10克、知母13克,加入一定量的清水,浸泡20分鍾,煎沸,之後取藥液與1500毫升的開水共同放入溫水當中,趁熱熏蒸,等到溫度適宜的時候,再把雙腳放入水中。每天2次,每次30分鍾。這個方子具有安心養神的功效,對於失眠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還有一些人經過一天的長途旅行之後,會覺得勞累,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刺五加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30分鍾,之後再去渣取汁,取一半藥液代茶頻飲,剩下的藥液與2000毫升的開水一起倒入足浴盆當中,先進行熏蒸,等到溫度適宜了便將雙腳放進去。每天進行一次,每次熏

泡40分鍾,這個藥方也有安神、緩解疲勞的作用。

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很大,心煩,睡眠質量差,這個時候,我給大家推薦用丹參、山藥各50克,放入一定量的清水,煎煮30分鍾,之後去渣取汁,再與適量的開水一起倒入足浴盆中,先進行熏蒸,待溫水適宜後再把水放進去。每天早晚各一次,每天熏泡40分鍾,以20天為一個療程。這個方子具有安神益智、滋養身體的功效。

另外,為了讓足浴的效果更佳,可以在浴盆裏麵放入一些光滑的鵝卵石、玻璃球等小物品,在泡腳的時候用腳麵摩擦鵝卵石,這樣可以起到按摩足底和足內外側反射區的效果。

黃花菜,植物中的安眠藥

黃花菜的使用曆史非常悠久,既是著名的觀賞花卉,也是藥用蔬菜。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利膈、清熱、養心、解憂積忿、醒酒、除黃”,可用於治療大便出血、小便不通、吐血、肺結核等。《滇南本草》說“其補陰血,止腰痛、治崩漏、乳汁不通。”所以它也是婦女產後補血、通乳之佳品。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黃花菜“甘涼無毒、煮食治小便赤澀,解煩熱,除酒瘟、利胸痛、安五髒,令人好歡無憂及明目。”

近來,黃花菜的價值開始被中外學者所認識,如日本學者稱黃花菜為“健腦菜”;我國《營養學報》曾提到黃花菜具有顯著降低

動物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膽固醇的增高是導致中老年疾病和機體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夠抗衰老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蔬菜並不多,而黃花菜恰恰具備所有的條件。

如此看來,黃花菜雖然是極為普通的農家菜,可也稱得上是“皇家菜”,味鮮質嫩,營養豐富,含有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卜素、氨基酸等人體所必需的養分,其所含的胡蘿卜素是西紅柿的好幾倍,並且具有止血、鎮痛、消腫、通乳、健胃和安神的功能,能治療黃疸、肝炎、大便下血、感冒、痢疾等多種疾病。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黃花菜的諸多功效,就應該好好利用黃花菜。從前麵我們知道,黃花菜又名忘憂草,其實就是指它的鎮靜安神的作用,對容易心煩、失眠的人,以及因情緒不佳而暴食的人來說大有益處。

黃花菜不僅能做湯,也可以與其他菜炒成各種美味佳肴。在這裏,我給大家推薦一道我自己家裏常做的菜,即準備冬菇20克、黃花菜25克、雞肉160克、蒜茸8克、韭黃50克再加上各種佐料,炒成一盤具有代表意義的安眠菜。這道菜裏,冬菇具有補脾健胃、益氣的功效,對脾胃虛弱、食欲減退者可有一定的食療效果;雞肉具有補精添髓、溫中益氣的功效。這兩種食材與黃花菜相配合,效果更加明顯。

如果覺得這樣太煩瑣,還可以取黃花菜30克,水煮30分鍾,去渣加冰糖再煮2分鍾,取汁喝。睡前一小時溫服,一直服用十天,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我經常將此湯推薦給我的患者,很多失眠多年的人用了這個方子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睡眠質量大為改觀。

如果是在早上飲用的話,可以用新鮮金針花20朵、半塊豆腐、小半杯原味酸奶、2大匙芝麻、1小匙蜂蜜製成金針花醬喝。主要的烹飪做法是先將新鮮金針花以滾水燙熟後放涼,備用;豆腐以紗布包起,用力擠出水分,擠得越幹越好,備用;準備好的芝麻用小火翻炒,最好是用手指可以將芝麻碾碎,將芝麻放入研缽中研磨,磨成細細的粉末;將豆腐也加入研缽中與芝麻共磨,接著加入4大匙酸奶再磨勻即可食用。不喜歡酸味的朋友可以放1小匙蜂蜜。此醬汁必須趁鮮食用,不要放太長的時間。

當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變化黃花菜的做法,讓其成為你家餐桌上的家常菜,讓你獲得良好的睡眠。

但是朋友要注意,黃花菜是近於濕熱的食物,瘍損傷、胃腸不和的人最好少吃一些,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患者,是不適合食用黃花菜的。

另外,新鮮的金針菜當中含有秋水仙堿,在人體內被氧化後會產生有毒物質,引起惡心、嘔吐等,所以在食用鮮品之前最好

在水中浸泡1個小時,或用開水燙後擠去汁液,做菜時炒熟煮透,這樣能夠清除裏麵的有毒物質。食用幹品時,最好在食用前用清水或溫水進行多次浸泡後再食用,這樣才能去掉裏麵的殘留物質、二氧化硫等。

粥湯好食補,蓮子調精神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其中也體現了“藥治不如食治”的原則。現在大家越來越提倡自然療法,治療失眠也最好從食療上入手,這種方法成本低,沒有副作用,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還能緩解失眠的症狀,所以備受大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