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替下屬“背猴子”的傻瓜(1 / 2)

第七章

卓越的領導不僅是會授權,更要能控權

優秀的團隊通常因責權下放而贏得競爭。麻煩在於,管理者和員工都不知道如何適應轉變,也往往怯於嚐試。管理者害怕失去控製,員工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但這是可行的,權利下放能否取得期待中的成效,取決於管理者對界限的使用,即對員工行為的限製。

別做替下屬“背猴子”的傻瓜

美國著名的管理顧問比爾·翁肯曾提出過一個十分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在這一理論中,“猴子”就是指組織中各成員的職責。對於任何一個組織來說,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當他們加入組織以後,管理者就按照下屬的職責,分配給他們不同的“猴子”。組織成員的工作就是完成自己的職責,也就是喂養自己的“猴子”。

在“猴子理論”中,企業的成功,歸根結蒂取決於“猴子”的健康。顯然,如果組織成員能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他所喂養的“猴子”就是健康的;但若他無法勝任自己的工作,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他所照料的“猴子”就會生病。“猴子”生病無疑會影響組織的整體競爭力。而要想使“猴子”健康起來,關鍵在於協助員工完成自己的職責,提高其工作能力,或者將其調離,讓能夠勝任的人來承擔這一職責。

然而,很多管理者卻在這一問題上跌了跟頭。他

們一看到有“猴子”生病了,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接過來,親自喂養。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猴子”盡快康複,殊不知這種做法卻會使更多的“猴子”變得脆弱不堪。

替下屬“背猴子”的做法從眼前來看,似乎使解決問題的速度加快了;但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管理者直接接管下屬的工作,會阻礙下屬的成長,剝奪下屬獨立解決問題的權利,長此以往,下屬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變成事事處處“聽命令、等指示、靠請示”的“應聲蟲”,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

美國山達鐵路公司總經理史特萊年輕時,雖自己努力工作,但不知怎樣去支配別人工作。一次,他被派主持設計某項建築工程。他率領3個職員,至一低窪地方測量水的深淺,以便知道經過多少深淺的水,才可以建築堅固石基。

當時史特萊才二十出頭,資曆尚淺,雖已有好幾年時間在各鐵路測量隊或工程隊服務的經驗,但獨當一麵,指揮別人工作,尚屬第1次。他極想為3個職員做出表率,以增進工作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工作。所以開始的第1天,他埋頭工作並以為別人一定學他的樣,共同努力。誰知道這3個愛爾蘭職員,世故甚深,狡猾成性。他們見青年主任這麼努力,以為少不更事,便假為恭順,奉承史特萊的工作優良,而自己卻袖手旁觀,

幾乎一事不幹。成績當然難以達到史特萊預先的期望。

畢竟史特萊腦子清楚,不為欺蒙。思索了一晚,發覺自己措施失當,知道自己若將工作完全攬在身上,則他們自己無須再行努力。第二天工作時,史特萊便改正以前的錯誤,專力於指揮監督,不再事必躬親,果然成效顯著。

對於管理者來說,替下屬“背猴子”的行為也會將自己推入一個領導怪圈——當管理者接收了某一部屬看養的“猴子”時,其他部屬或為推卸責任,或圖自己輕閑,也會主動將本該自己看養的“猴子”推給領導。這樣,用不了多久,管理者就會陷入堆積如山、永遠處理不完的瑣事中不能自拔,甚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猴子”——實施計劃、組織、協調和控製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