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炸彈”是殉難還是謀殺?(1)(1 / 1)

四、“人體炸彈”是殉難還是謀殺?

一百多年以前,在約瑟夫?康拉德的長篇小說《間諜》中,就有一位無政府主義者曾經夢想能有一群絕對堅定的人來打破所有良心上的顧慮,不憐憫地球上的任何東西,包括他們自己,為了美好的事物和所有為全人類服務的事而應召去死。

萬物在枯榮中走過了百年,百年前這位無政府主義者的夢想如今成為現實。在土耳其、車臣、巴基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願意為所謂的理想的實現而犧牲自己的人層出不窮。駭人聽聞的“人體炸彈”事件更是不斷刺激著人們敏感的神經,頻繁出現在民族衝突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這種自殺式的爆炸行為究竟是殉難還是謀殺?很多人對此表示難以理解。生命如此寶貴,是什麼樣的信念可以讓人放棄它呢?

2001年8月12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人們或逛街、吃飯,或聚在一起談天。而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大街上,一輛出租車正緩緩地向前行駛著。出租車司機拉米仔細觀察著坐在車內的小夥子,他非常年輕,身穿黃色T恤,看起來像正要赴某個漂亮姑娘的約會。但是讓他奇怪的是,這個小夥子一路上都用阿拉伯語打電話,而且在快到目的地的時候,語氣突然變得激動起來。拉米開始以為他在和別人吵架,但是最近頻繁發生的自殺式襲擊事件,讓拉米提高了警惕。小夥子越來越怪異的神情,讓他十分不安,

目的地很快就到了,小夥子在路邊下了車,急急忙忙地向附近一家咖啡店跑去。拉米有種不祥的預感,立即報了警。

這個小夥子就是穆罕默德?馬哈茂德?納斯爾。他快速走進咖啡館,走到一位餐廳女服務員麵前,指著自己的胸部,陰沉地問到:“你知道這是什麼嗎?”納斯爾突兀的舉動嚇壞了女服務員,也引起了店主的注意。店主感覺納斯爾的舉動不但奇怪,而且還透著某種危險,他抓著一把椅子向納斯爾投去。與此同時,納斯爾用打火機點燃了身上的導火索,在阿拉伯語“真主萬歲”的喊聲中,被炸成了碎片。

爆炸產生的巨大衝擊波將咖啡館紅色的遮陽篷炸得四分五裂,店內的客人和街道上的行人也被掀翻在地,店內地板上到處都是鮮血,混亂的叫喊聲中夾雜著傷者的哀鳴。據統計,有36人在這起事件中不同程度地受傷。

事件發生以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者組織宣布對這起事件負責,聲明是該組織一個叫“耶路撒冷大隊”的小組策劃並實施了這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海法咖啡館爆炸事件的消息傳到黎巴嫩以後,居住在難民營裏的巴勒斯坦人沸騰了。他們紛紛跑上街頭以各種形式“慶祝爆炸成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部的西達,伊斯蘭聖戰者組織的成員在街頭高呼自殺者的名字。一些貼有自殺者照片的汽車在大街上以鳴笛的方式慶祝。人們大聲歡呼著,就像過節一樣。

自殺性爆炸發生之後,很多巴勒斯坦人來到了納斯爾家中,對他的家屬表示慰問。納斯爾的父親失去了兒子,盡管很悲傷,但是他誇獎自己的兒子無愧於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響當當的英雄。這個年邁的老人稱,當他發現納斯爾沒有參加下午的禱告儀式時,就知道他出事了。但是現在,他為納斯爾感到驕傲和自豪。老人還堅定地表示,猶太人是他們的敵人,武力是唯一一種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聚集在老人身邊的悼念者無不稱讚他教導有方,慰藉他的心靈,大大平撫了老人失去親人的傷痛。

事實上,類似納斯爾實施的自殺性爆炸事件並不是第一次發生。2000年,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下令,讓以色列人強行進入有爭議的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地區,引發了新一輪巴以流血暴力衝突。在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武器優勢之下,巴勒斯坦的激進派就沒有停止過這樣激烈的對抗形式。

巴以衝突大規模爆發以來第一次自殺性爆炸事件,發生在2000年10月26日。那天,一名巴勒斯坦青年騎著一輛裝滿炸藥的自行車,在卡薩地帶的以色列軍哨站附近引爆了炸彈。從此,自殺性爆炸成為巴以衝突中最常出現的字眼。巴勒斯坦激進組織認為這種自殺式襲擊是打擊敵軍心理的最佳武器,是兩軍對抗中最重要的任務,並以此來鼓勵巴勒斯坦的年輕人。

自殺性爆炸的肇事者多在爆炸中死於非命,他們的死,讓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們造成的傷亡;他們的死,又讓得知此事的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死,還會讓對手背負起外界的批評。自殺性爆炸明顯是有針對性的,可以讓敵人背負起沉重的心理包袱,而這正是巴勒斯坦激進派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