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用聰明,大事不成(2)(1 / 1)

有時候,魚販們還會邀請顧客參加接魚遊戲。即使怕魚腥味的人,也很樂意在熱情的掌聲中一試再試,意猶未盡。每個愁眉不展的人進了這個魚市場,都會笑逐顏開地離開,手中當然還會提滿情不自禁買下的海產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生活真的糟糕到需要抱怨,而是我們對生活的企求太高;不是工作真的無聊到需要討厭,而是我們沒有把它當作一件有趣的事來做。一個不打算滿意的人,誰也沒辦法讓他真的滿意,隻有轉變自己的心態,心靈才會變得快樂起來。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思是,你能心平氣和,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世界上大多數麻煩,是因為私心雜念太多造成的。既要盤算利弊得失,又要猜度他人心思;既要懊惱過去,又要擔憂未來,如此思慮重重,心靈哪堪重負?如果以得失隨緣的心態,以活在當下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做事,自然而然地生活,不必要的雜念就少了,心靈就輕鬆了。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前途有莫大影響的一句話:“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當時他是蒙特瑞綜合醫科學院的學生,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擔心不能通過期末考試,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等等。這句話卻使他從憂慮中解脫出來。他的名字叫威廉·奧斯勒,曾創建世界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並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還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

40年後的一天,威廉·奧斯勒爵士對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演講,他說,他之所以成功,完全因為那句話的影響,那句話讓他學會了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他還說:“按下按鈕,隔斷那些尚未到來的明天和已經過去的昨天,然後就保險了,你擁有的隻是今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為明天準備的最好辦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最好和唯一方法。”

如果一個人能專心於今天的事,他就用不著把那麼多稀奇古怪想法和擔心塞在大腦裏了,他就接近了“專氣致柔,能嬰兒”的境界。為什麼說接近而不是到達呢?如果你能專注於此時此刻,就到達了!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思是,你能清除精神的汙垢,使心靈沒有貪欲嗎?人人都有欲望,但不宜過分。適度滿足自身欲望,聖人也會認同,過分就不好。比如,吃飽肚子,這是正常欲望;吃飽了還要拚命狂吃濫喝,對身心無益,這就過分了。發財是正常欲望,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而發財,這就過分了。“清除精神垃圾,使心靈沒有貪欲”,就是要打消內心過分的念頭,用自然方式追求人生夢想。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意思是,你能親善百姓,治理政事,卻不自逞其能嗎?就是說,做領導的人,要盡到自己分內的職責,但不要為了爭功逞能而強用智謀。

有的人把“無為”理解為無所作為,這也不對。該辦的事還是要辦。何者為該辦?何者為不該辦?對自己有利,對大眾不利,不該辦;對自己不利,對大眾有利,想辦就可以辦;對自己有利對大眾有利,理當積極去辦。這才符合“無為”之道。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意思是,你的思想與言行,能保持謙虛恭敬嗎?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其中的分寸卻不容易把握。如果你自己覺得很了不起,隻是為了討人喜歡或避免引人不快,故意裝出謙虛恭敬的樣子,不過是故作姿態而已。

真正的謙虛恭敬是:能認識到世界的無窮,認識到自身能力的局限,從而心生敬畏;能真正意識到他人的可貴,意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從而心懷敬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向9歲的項橐問禮,他心裏是有所敬畏和充滿敬意的,所以他能很自然地表達他的謙虛恭敬。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意思是,你能明察秋毫,卻不自強用智謀嗎?這就是說,洞悉人情世態和事物成敗規律,從不為了顯示自己而勉強去做什麼。老子所講的“無為”,不但不勉強去做壞事,好事也不勉強。打個比方,看見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摔了一跤,好像應該扶他起來。但有道的人會想:伢兒是摔大的,讓他學會自己爬起來也許比扶他起來更好,於是袖手旁觀。但是,這個孩子摔破了頭,明明需要救治,仍然袖手旁觀,就不對了。

總之,老子所提的6個問題,都是立足於“道”,以“無為”為準則。理解了“無為”二字,做人做事就無不合於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