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不正是成年以後,勘破世俗常態的預告嗎?在一般人來說,那是勢利。其實,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純粹隻講道義,不顧勢利,是非常的變態。物以稀為貴,此所以道義的絕對可貴了。勢利之交,古人有一特稱,叫作“市道”之交。市道,等於商場上的生意買賣,隻看是否有利可圖而已。

經典回放

選自《道德經》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譯文】受寵和受辱都好像受驚一樣,重視榮辱這樣的大患就像重視生命一樣。什麼叫做受寵和受辱都像受驚呢?寵愛是尊長對下麵的恩賜,得到寵愛就感到驚喜,失去寵愛則感到驚恐。這就叫做受寵和受辱都像受驚。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就像重視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有什麼擔心呢?

大師釋疑

寵辱:榮寵和侮辱。南大師解釋說:“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

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大患,是指對寵辱的擔心。此句意為重視榮辱這樣的大患就像重視生命一樣。

寵為下:寵愛是尊長對下麵的恩賜。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學道一得:帶著擔心好好活

我們平時把寵辱不驚視為高姿態、高境界。要擺出這麼高的姿態還比較容易,真到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還是有些困難。所以平時“受寵”時,就會驚喜不已;一旦失寵或受辱,就會驚恐不安。

南懷瑾大師講了一個“受寵”而驚喜失態的故事:

清朝時,有一個書生,每次參加縣試都不中。那時中了秀才叫“老生”,未中叫“童生”。這個書生已經過了中年,還是個童生,心裏難免不是滋味。有一年,他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這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裏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

老子在房裏一聽,便大聲嗬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聲小叫!”

兒了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

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嗬斥說:“你為什麼不先說?”他忘了自己光著身子,連衣褲都還沒穿上呢!

這位老先生大概稱得上寵辱若驚了,隻是這一驚非同小可,幾乎到了忘我的程度,又有點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