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受辱而驚恐,那就更難以自禁了。電影裏,大臣被皇上斥責了幾句,便磕頭如搗蒜,甚至於頭都碰出血來。

人們為什麼寵辱若驚,因為寵辱對事業和生活的影響太大了。一旦失寵,不僅事業受挫,人們的眼光也全變了,讓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世態炎涼的滋味。但南大師認為,“人際事物的交流,勢利是其常態”,原本就是正常現象。

南大師講了一個戰國名將廉頗失寵和受寵的故事:廉頗因事被免職,那些原先追隨他的食客都離開了。後來,廉頗重獲重用,那些食客又來找他。廉頗很生氣,對他們說:你們快滾吧!一位食客說:“你怎麼這樣沒見識呢?天下的事,都是按市場交易的規則辦理。你得勢時,我就追隨你;你失勢了,我就離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你何必埋怨呢?”

這位食客說的話也並非沒有道理。好比員工去一家公司打工,如果公司繁榮,他會在公司幹下去;如果公司倒閉了,老板開不出工資了,員工當然要走。

同樣的事也曾發生在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嚐君田文身上。田文當相國時,門下有食客三千人。後來,國王對他起了疑心,將他撤掉,結果那些食客幾乎都跑光了,隻有一個名叫馮諼的人仍然跟著他。後來,在馮諼幫助下,田文重新當上了宰相,尊榮更勝從前。那些當初棄他而去的食客,都向他表示出很懊悔並想繼續追隨他的意思。田文很生氣,恨恨地對馮諼說:“他們當初棄我而去,現在還有臉回來?誰好意思走到我麵前,我一定要將唾沫吐在他臉上!”

馮諼不以為然地說:“事物有它必然的規律,事情有它本來的道理,您何必生氣呢?”

田文說:“我比較愚蠢,不明白您的意思。”

馮諼說:“活著的人一定會死,這是事物必然的規律。富貴了,賓客自然多;貧賤了,賓客自然少,這是事情本來的道理。您一定見過菜市場的情景吧?早上,人們爭先恐後地擠進去,因為裏麵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傍晚,人們甩開大步走過去,不會多看一眼,因為裏麵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爭先恐後地來投奔您,是因為您這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後來他們離開您,是因為您這兒已經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裏的怨意頓消。後來,那些食客陸續前來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們,毫無芥蒂。

因為得寵和失寵對自身關係是如此之大,難怪人們會絞盡腦汁甚至拚了命去求寵而免辱。這就有點過頭了。正如老子所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等到把這條小命都拚掉了,即使想擔心都不行了。那還不如帶著擔心好好活著。如果能進而修煉到寵辱不驚的境界,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