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1)(1 / 1)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麵,但是這快樂的一麵,卻暗藏隱憂,並不那麼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於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經典回放

選自《道德經》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德母。

【譯文】拋棄世間分辨美醜好壞的知識,就無憂無慮。讚美和批評的聲音,相距又有多遠呢?美好和醜陋的形象,相差又有多少呢?因為批評和醜陋是大家害怕的,自己也不敢不怕。這種風氣由來已久,遠沒到盡頭。眾人都熙熙攘攘,好像趕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的心卻像一汪清泉,沒有一絲波瀾。混混沌沌的,就像還不會發出笑聲的嬰兒。疲倦慵懶的樣子,好像找不到歸宿。眾人都了不起,而我卻獨處了隅,像被世界遺忘了一樣。我真是一顆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很聰明,隻有我迷迷糊糊;俗人都口齒伶利,隻有我默默無語。眾人都有作為,隻有我平庸無能。我唯獨勝過別人的,就是珍愛“道”。

大師釋疑

唯之與阿:有本解“唯”為讚美,“阿”為嗬斥。亦有本說“唯”是恭敬地答應,“阿”是怠慢地答應。

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醜解。即美醜、善惡。

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未央:未盡、未完。

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傫傫兮:疲倦慵懶的樣子。

有餘:南大師解為“認為自己了不起,拚命追求,什麼都想占有”。

有以:有用、有作為,有本領。

德母:德之母,即“道”。

學道一得:做一個自然人

“絕學無憂”一語,有些版本放在《道德經》第十九章之末,南大師采用的版本放在此章,即第二十章之首,似乎更合理。

對“絕學”二字,有人解為放棄學習,亦有人解為棄絕仁義聖智之學。南大師認為,“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麼知識都不執著,人生隻憑自然”。他說:“古人有言:‘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說真理隻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未進入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絕學’這個觀念了。後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麼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愛看書、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鑽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可是一認為自己是知識分於,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讀曆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曆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