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1 / 2)

再說說洪承疇,洪承疇出身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可到了他的曾祖父輩,已是家道中落,並不富裕。洪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後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幹,走街串巷地叫賣。

當地有名的才子洪啟胤在家設館教書。因書館靠近一條水溝,故俗稱水溝館,洪啟胤是萬曆已酉科舉人。出仕後長期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任官,頗有政績。洪承疇叫賣豆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這孩子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決定免費收洪承疇入學。洪承疇在洪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學業進步很快,洪老師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誌》、《孫子兵法》等藏書也都被他讀了遍。

少有大誌的洪承疇在他有一篇作文,表示了他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洪老師欣喜地寫下:“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繼續深造。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有才啊!

由於明末政治上的腐敗,陝西又逢旱災,民以食為天,沒吃的,老百姓逼急了,反了!中國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恰逢大災。從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張存孟)等在陝西府穀等地首舉義旗開始,至崇禎三年,陝西境內共有義軍100多支,其中比較大的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還有一部分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也加入義軍,並很快成為起義軍骨幹,專業人員就是不一樣。

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楊鶴也是一個好同誌,唯一的缺點是不懂軍事,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桂、苗美率兵進攻韓城。楊鶴手中無將可派,情急之下亂點鴛鴦譜,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沒想到初出茅廬的洪承疇竟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自古英雄出少年,洪承疇頓時名聲大噪。洪承疇也正式加入軍界。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命為延綏巡撫,成為楊鶴的得力幹將,洪承疇剿匪很積極,很主動,他剿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殺降”!被他殺掉的“降軍”多達數萬人。這就是洪承疇的不對了,你殺的的是什麼人?是農民起義軍,是無產階級,代表著人民的利益,你殺他們不是往自己頭上貼上“反動人物”的標簽嗎?

洪承疇也很委屈:1、這些農民起義軍都很狡猾,別人不說了,李自成、張獻忠就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年來匪患不絕和這種詐降有很大的關係。

2、糧食缺乏,戰爭讓明廷這部大機器已經無法正常運行,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被招撫的,沒吃的又反了。

3、這些所謂農民軍說白了就是強盜,主要從事殺人、搶劫工作,毫無組織性紀律性可言。深受儒家學說熏陶的洪承疇是從骨子裏瞧不起這些“賊軍”。

崇禎四年(1631年),三邊總督楊鶴因剿匪不力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一改楊鶴的“邊剿邊撫”的工作方針,全力清剿,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軍。

崇禎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雙方在西澳激戰,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杜三、楊老柴被斬殺。此戰被朝廷稱為“西澳大捷”。

崇禎七年(1634),明廷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陳奇瑜也是一代名將,曾在四個月內打了二十三仗,全部獲勝。這次他栽在張獻忠手裏了,陳奇瑜以圍堵戰術將張獻忠等部主力圍困在一個名叫“車廂峽”的地方,據說“車廂峽”長40裏,四麵絕壁。深入絕境的張獻忠又祭出他屢試不爽的行賄和詐降手段。陳奇瑜躊躇滿誌地點頭答應了。脫離險境的農民軍,立即翻了臉,重操舊業。

農民軍的降而複叛,使陝西的局麵頓時嚴峻起來。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檢撤了陳奇瑜,洪承疇仍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

應該說洪承疇的軍事才能是相當厲害的,他善長調配各方力量進行協同作戰,多方圍剿,是天生的大兵團作戰的指揮家,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的時候,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向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潼關設伏,李自成大敗,僅剩下18騎躲入陝南商洛山中。平息了陝西民變,洪承疇在明朝是頌聲四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盧象升陣亡後,崇禎把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一起率軍入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