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五章 吾誌高遠(2 / 3)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兩項新法應該就是未來的新王朝的國策,而眾人此來的目的,與此正是息息相關。

雖說是草案,但也是條目俱全,林林總總下來,總共有三章九節七十二條款。條目多,新名詞也多,眾人一時間也來不及盡數瀏覽,隻管找自己最關心的內容翻看。

“為了培養中間階層,本法案將秉承‘參與者得利’原則設立……”

“未來的國策,將以對外開拓為主,為了凝聚所有力量,帝國內部將采取寬鬆的軍、政、經濟政策……”

“帝國承認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因為新名詞的緣故,即便以荀彧的才學,看得也是磕磕絆絆,但看著看著,他緊蹙的眉頭還是鬆開了,至少王羽沒有強行打壓世家豪族的意思。

雖然法令是分列的,但字裏行間體現出的精神卻是一致的。

按照荀彧的理解,所謂的中間階層,就是處於世族和平民之間的階層。這個階層的特點是富貴不滿,卻可衣食無憂。就法令中的描述,這個階層會對社會穩定姓產生極大的積極作用。

這個觀點對荀彧來說,雖然新奇,但理解起來倒也不難。其實,這就和管仲當年所說的:倉稟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個意思。

不過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卻沒那麼容易,最大的矛盾就是財富有限,而人攫取財富的欲望卻是無限的。不論開國時如何,到最後肯定會進入飽和狀態,演變成黃巾之亂前夕那種富者粟滿倉,貧者無衣食的狀態。

然而,王羽在法令中提出了新的概念,他認為一味對內,最後八成會落入先前的循環,解決的方法就是將目光轉向疆域之外。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中原之外設立諸侯國,由諸侯國向境外發動常規攻勢。如遭逢大戰,則由中原調度,一般狀況就是組成多路諸侯聯軍,特殊狀況也可由驃騎軍出戰。

這將是一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都極其巨大的戰爭。

法令上有個簡略的地圖,大致將中土和周邊的地勢描繪了出來。此外,在下一頁的標注上,還簡要注明有每個目標地域可產出的資源,其中最顯眼的就是東三島和南洋的幾座大島上密密麻麻的金礦了。

在看到這兩本法令之前,荀彧對這兩塊地域全無概念,隻是聽說王羽遣船隊東渡,帶回了大量金銀,現在看看,倒不像是在虛張聲勢。

金銀隻是最顯眼的,其他資源也很多。

比如看似荒蕪的西部戈壁上居然生產精鐵,不同於中原的鐵礦,西域精鐵不需要用烈火煆燒,用冷鍛法就能鍛打出上好的鐵器來。南洋除了瘴氣之外,也可以開墾出很多田地來,因為氣候原因,那裏的莊稼甚至可以一年種上三到四茬!

當然,戰爭的消耗是很大的,武器裝備和糧草都是各諸侯國所匱乏的。王羽的解決之道就是仗由諸侯打,物資則由中原輸送。

那個參與者得利的原則,主要就應用在這裏,隻要參與對外的開拓,不論是運送物資到諸侯國,還是自己組建武裝商隊、船隊,對外侵攻,都可以根據成果領取功勳值,功勳值則用於領取爵位,爵位則影響到能否擔任重要官職。

爵位依舊按照秦、漢二十等爵來設定,也隻有在這裏,世族和平民第一次有了區分。

世族將會直接從第五級的大夫開始,而平民則是從第一級的公士開始。看起來起步較高,但其實不是,因為爵位越高,需要的功勳值也越高。開頭那五級,隻要努力參與,就肯定能完成,而升到第五級之後,帝國還會頒發獎勵。

獎勵包括:帝國提供的低息借貸,教育資源,信息資源等等。

按照這樣的製度,單就出仕的難易度而言,世族和平民幾乎是被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當然,世族本身具備的資源龐大,在競爭中畢竟還是處於先天有利的地位,隻是後麵追趕的人會變多,變強,讓他們沒辦法隻將眼光放在同級別的對手身上,更要小心後麵的追趕者。

和這條法令關聯的條款還很多,比如出仕的條件變化很大,世族的壟斷地位將會徹底被打破。此外,還有認定世族的標準。

法令中擬定了諸如:聚居人口數量、家族財富總量、家族功勳值總數等條件,將世族劃分為世家、士族、寒門三大類別。不同級別的世族,會按照之前的原則,享受的優惠降低,限定增多。

概而言之,就是能力強、財富多的就要多做貢獻,能力若、財富少的則反之。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轉回頭,以黃老之道治國了?”

身旁傳來的低語聲,算是和荀彧不謀而合,他轉頭看看,發現說話的是蒯越。兩人用眼神打個招呼,一切便盡在不言之中。

這個結果不算最好,但也不是最差,大漢開國之初的文景之治,用的就是道家學說,未嚐不是一條明路。

荀彧關注的重點,其實還是在分封諸侯上麵,這也是曹艸最為關注的。

相關的條款當中,似乎始終沒提到對諸侯國的限製,隻有類似諸侯止戰令之類的條款。荀彧開始還在懷疑,是不是還有補充的特殊條款沒拿出來。可他將兩本書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卻始終沒有找到相應的伏筆。

若是普通的法令,荀彧倒也不會多想,問題是,王羽拿出來的這兩本法令製作相當完善,就算有考慮不夠周到的地方,那也都是在細節上,這種軍國大事,絕對沒有忽略的道理,除非王羽不打算要自己那個言出必諾的名聲了。

身遭傳出的低語聲也表明,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這一點,隻是沒人敢當麵向王羽詢問。畢竟這一趟來的,隻有荀彧和蔡、蒯兩家手上有重兵,有諸侯之望,別人既然沒這個指望,也犯不上太過關心。

“敢問王將軍,若想成為諸侯,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若是成為諸侯,對中原應該要負起何種責任呢?”三人對了一圈眼色,最後還是由蒯越問出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