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最初稱摩尼教。本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武則天時傳入中土。因教義崇尚光明,又稱明教。曆代民間起事,借白蓮教為組織基礎的。北宋方臘、南宋鍾相楊幺、元末韓山童劉福通、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蓮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詞。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短暫的全盛時期,後來朱元璋借助白蓮教中明教的力量奪取政權之後,在《明律》中明確取締“左道邪術”,白蓮教從此勢落。乾隆三十九年,山東教徒王倫起事反清,白蓮教又一次震驚朝野。
白蓮教是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334~416?)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念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北宋時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主持者既有僧侶,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合稱五戒)以求往生西方淨土,教義與淨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采用天台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用佛像、圖形和比喻來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製作的念佛修懺儀式,製定《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隻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昆山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
白蓮教產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到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族統治下的北方。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當時白蓮教的兩個中心。
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為他們“在家出家”,不剃發,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麵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經過長期流傳,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在元代起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經廬山東林寺白蓮堂主僧普度奔走營救,白蓮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後恢複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動又被限製。此後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外加其信徒多為下層群眾,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率先武裝反元。紅巾起義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