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郡初置與光武帝時,下轄有陳留、浚儀、雍丘、尉氏、外黃、小黃、襄邑、東昬、濟陽、平丘、封丘、酸棗、長垣、己吾、考城、圉、扶溝等一十七縣。乃至靈帝劉宏時,有戶十七萬七千餘,人口八十六萬九千餘。
陳留郡比之遠在幽燕的渤海郡來說,無論地理位置、富庶程度以及人文風采都是強過許多,對於養兵臨亂這一戰略目標的實施,其優劣一目了然。
現改陳留郡為陳留國,以正王子封地之名,劉協雖不好直接插手郡中軍政事務,但卻委派自覺之英才領郡太守,保證自己的治郡方略得以實行。
此英才正是那鍾洛,此人乃潁川長社人,在長社鍾氏中威望頗高,亦久為己吾縣尊,治下鮮有鄉民參與黃巾軍作亂,縣中財政幣帑也略高於郡中諸縣。
這一日,劉協的鎏金車架緩緩駛入了郡治所在的陳留縣衙,其人正與新任太守鍾洛促膝長談。
“協王子之意,莫非是要大興軍屯,砥礪兵峰麼?”鍾洛向劉協的茶盞中添了添水,輕聲問到。“不瞞興雲(鍾洛表字),本王此番領邑陳留亦有聖命在身,興雲可知,前番京師洛陽有天子禁衛西園軍作亂為禍之事?”劉協神色甚為莊重,向鍾洛詢問到。
鍾洛神色凝重起來:““洛亦嚐聞也,今歲方開春時,有西園軍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縱容天子禁衛掠奪民眾,此事當時惹得陛下極為震怒,實不啻將陛下置於夏桀商紂之流!但此事與協王子複開軍屯又有何關係……”
軍屯,乃是屯田製的一種,源於西漢,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製度。
屯田有時又被稱為營田,是屯田以兵,營田以民乃自足。曆代不少營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軍事編製,所生產的糧食主要也是供軍需。曆代屯田規模不一。漢武帝時在黃河河套以至河西張掖、酒泉一帶有屯墾戍卒六十餘萬人。唐代屯田主要在遼東至隴右的北方邊界,有五萬頃左右。明代達於極盛,約六十四萬餘頃。清代除保留漕運屯田外,隻在蒙古、新疆和西南苗疆設有若幹屯田,屯田製度進入尾聲。
劉協輕輕啜了口茶水,向鍾洛訴說起其中隱秘:“經此一事,天子對西園軍上下甚為擔憂,恐複現袁、曹之流為禍京師,因此令我於陳留一郡大肆招募青壯,意欲重組西園軍,方能如臂指使。但此事恐有心人知曉後從中興風作浪,故本王欲秘密開展軍屯,此舉可使郡內人口皆有糧食,不致每每嚴冬一過,便餓殍遍野,本王實實不忍也。”
全國目前戰亂頻發,兗州地處中原腹地,受黃巾之亂荼毒亦是不淺,此時正是黃巾軍死灰複燃之際,反撲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手中無兵,劉協實難心安。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劉協預感到此時距離劉宏大行之日已經不遠,且不論日後與何進必有一番你死我活,誅滅何進後,董卓進入洛陽便隻在朝夕,自己手上若無一兵一卒,談何與他麾下數萬涼州鐵騎周旋?若被他拿捏在手,自己這趟艱難的漢末之行未必以終生為他人傀儡玩偶而終?
他劉協根本沒有這個覺悟,他隻知道,這東漢末的天下,唯有劍鋒最利者可以存活到最後,才有資格去觸摸那以武功開朝立國,萬世百載為人傳頌的至高寂寞滋味。
“洛明矣,但請協王子授我一郡行政之權,此番此法,若無有識之輩為協王子策馬驅前,恐難成行。”鍾洛語氣篤定。說完似有深意的望了劉協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