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從小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天賦的人,一個沒有文學專業背景的人。為什麼會成為一代推理小說大家?
讓我們來先看看東野圭吾的職業生涯。
正如我們上文所見,大學畢業的時候,東野圭吾並沒有職業規劃,學校也沒有開設就業指導或職業規劃的課程,學生的就業和學校的推薦密不可分,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排名,決定推薦誰,大多數情況都是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上世紀90年代前,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因此東野圭吾找個專業對口的工作是不難的,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長期下去成為高薪工程師也沒問題,從而一步一步地躋身中層階層的行列。但是他的道路卻發生了轉折,走上了與所學專業毫無關聯的推理小說創作的作家之路。
多少文藝青年懷揣著文學夢,而最終胎死腹中;多少人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卻又突然隕落;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在文學的領域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隻能抱憾而終。東野圭吾無疑是幸運的,雖然經曆了重重困難但最終登上了人生的高峰,他成功了。
一個人能夠開花結果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那麼是什麼原因成就了東野圭吾呢?
每個人的道路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重複別人的道路,但是有些事情可以引以為鑒,如同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其實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從智力的角度來說,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所說,構成智力者乃是以下八種能力: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
從氣質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都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我是抑鬱質,但我的抑鬱質又不同於你的抑鬱質。從人格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決定不同的人走上不同的道路,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東野圭吾已經展示了一些寫作才能和推理小說上的傾向。但是也隻是傾向,因為他還沒有做出成績。不像莫紮特六歲作曲就轟動一時,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作曲家。
東野圭吾的特點是擅長演講,比較欣賞智慧型罪犯的人,不喜歡讀書,但卻喜歡看推理小說。那是在高一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讀到《阿基米德借刀殺人》,不愛讀書的東野圭吾竟然讀得下去,還覺得“推理小說還真的可以啊”,精神食糧一直不夠富足的東野圭吾找到了自己的菜。並在高一的時候,他寫了一部三百多頁的推理小說,雖然同學們對小說的評價平平,但是資質平凡的東野圭吾首次創作並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除非他是天才,但他並不是天才。後來在上班之後,東野圭吾無意中又看到推理小說的投稿啟示,接著奮不顧身地撲了進去,好像在貧瘠的土地上找到了礦藏。
東野圭吾是幸運的,畢竟找到了礦藏,接下來需要的就是不斷的挖掘。而有的人卻沒有那麼幸運,對自身的潛藏的礦藏毫無知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如無頭蒼蠅一般,四處碰壁。
高中階段的寫作,為東野圭吾日後的發展打下了深深的根基,甚至影響著他的未來。這個階段正是埃裏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的階段,如果不能認清自己,找到自己人生方向,那麼在今後必然會麵臨尋找的痛苦。
在東野圭吾的身上,不難看到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種品質在成功人士身上格外突出,那就是不怕失敗,持之以恒。身殘誌堅的司馬遷堅持13年寫完《史記》的故事眾人皆知。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勾踐為了報仇隱忍了十年,蓄積了十年。正如古語所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我們看看東野圭吾是如何堅持寫作的:東野圭吾奔向文具店買KOKUYO[日本著名文具品牌,創立於1905年]的稿紙,一下子買了五百五十張,這是“亂步獎規定的字數上限”。第二天,他就迅速地投入到小說創作之中。這段寫作經曆據東野圭吾回憶:“我心裏並沒有成熟的想法,所以基本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故事開始沒多久就死人了,但是我還沒有確定誰是凶手,當然,詭計也沒構思出來。即便如此,也得硬著頭皮往下寫。編不出故事就安排意外事件,反正總得把劇情繼續下去。小說寫到後半部分,故事越編越困難,人也越死越多。我每天都在數自己寫了幾頁,然而卻怎麼也達不到亂步獎規定的最低的三百五十頁的稿紙”。此時,他的目標已經不再是獲得亂步獎了,而是要在規定期限內把字數湊夠,把稿子投出去。此時,東野圭吾深深地感到寫小說的艱難。他回憶自己的創作曆程時說:“進入十二月,總算達到了三百五十頁的最低目標,這讓我很高興;同時,也帶來了煩惱,因為寫到現在我還遲遲不能決定誰是凶手。”投稿截止日期就在一月底,伴著除夕之夜的鍾聲,東野圭吾還在苦苦思索小說情節。
東野圭吾對自己第一稿的寫作並不滿意,然後又緊接著開始寫第二稿,每天堅持寫四張稿紙的量,五個月就可以寫完。他打算連續寫五年,如果五年還沒有成功,五次投稿都沒有結果的話,就證明自己沒有寫作天賦。第二稿投出去之後,東野圭吾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第三稿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