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寫作一稿按五個月時間計算,寫完三稿,他一共堅持了15個月,每天幾乎不間斷。對很多人來說,別說15個月,單單1個月恐怕都難以堅持。東野圭吾身上堅持不懈的毅力實在讓人佩服。
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認為:職業選擇是人格的一種表現,工作興趣類型即人格類型。大多數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歸納為6種類型: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管理型、常規型。
根據霍蘭德的人格類型理論,在職業決策中最理想的是個體能夠找到與其人格類型重合的職業環境。一個人在與其人格類型相一致的環境中工作,容易獲得樂趣和內在滿足,最有可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因此在職業選擇與指導中,首先就要通過一定的測評手段與方法來確定個體的人格類型,然後尋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職業類型。
從東野圭吾選擇理科專業,從事職業電氣工程師來看,他是研究型人格。從東野曾經想做導演,並在文化節的時候,和同學一起搞電影並寫劇本,高中寫推理小說,可以看出來,他也具有藝術型人格。
東野圭吾似乎是研究藝術型。而研究型和藝術型人格是相鄰的,具有很大共同點,符合霍蘭德的理論。
研究型人格為東野圭吾培養了嚴密的推理能力,而藝術性人格則使東野圭吾能夠很好的用文字表達自己,創造一個虛擬世界,因此寫作推理小說無疑是適合東野圭吾的。找對了方向,也就成功了一半。其實有時候成功很簡單,隻不過是在適合的方向上不斷堅持。成功有時又很難,難的是尋找和確定方向。世事複雜,人也很複雜,如果找不到方向,或不能適時調整和改變方向,那就距離成功越來越遠。東野圭吾的職業過程其實也在不停地調整方向,尋找自己的那個坑。
當初找到工程師的工作後,東野圭吾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從現在開始往後的三十多年,我都要在這裏工作啊。這樣一想,我立刻被不安和恐懼包圍。好的,加油吧!此時的我並沒有體會到這種躊躇滿誌的感覺。”對這份工作,人的意識可以欺騙自己,但是潛意識卻暴露了真實的自己,此時的東野圭吾心中隱隱感到不安和恐懼,隻是不知道為何,其實他是對這份工作有些排斥的。
當初他選擇電氣工學專業的時候,是帶著明顯的功利目的的。“以後就是電腦的時代”,當然用東野圭吾自己的話說,那就是覺得自己適合理科。大學開始之後,他又認為“我根本不適合學理科,我當初的選擇太失敗了。”似乎前後矛盾。
其實在他的書中,明顯帶有理科專業的影子,比如平行空間,空中飛人,嚴密的推理等。不過與選擇專業的功利性相比,推理小說的創作顯得水到渠成,沒有強烈的功利目的,而是似乎跟著天性在走,一步步地邁向了目標。
東野圭吾在推理小說創作上取得的成功,頗符合自然之道。推理小說家較工程師更符合東野圭吾的人格類型。
那麼,我們從再職業錨理論看一下東野圭吾的擇業。關於職業錨理論,美國著名職業心理學家施恩教授認為,所謂“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即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他將職業錨分為8種類型,即技術∕職能型、管理型、自主∕獨立型、安全∕穩定型、創業型、服務型、挑戰型、生活型。
施恩教授是這樣闡釋技術∕職能型的:“技術\/職能型的人,追求在技術\/職能領域的成長和技能的不斷提高,以及應用這種技術\/職能的機會。他們對自己的認可來自他們的專業水平,他們喜歡麵對來自專業領域的挑戰。他們一般不喜歡從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為這將意味著他們放棄在技術\/職能領域的成就。”
東野圭吾從工程師到小說作家的轉變並沒有改變職業錨的類型。無論工程師還是作家都屬於技術∕職能型,因此東野圭吾職業的轉變也就顯得那麼容易,並沒有帶來太多內心衝突,區別隻是不同技術之間的轉變,核心未變。
接下來,我們再從擇業動機理論分析一下東野圭吾擇業的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佛隆認為,一個人認為某個目標越重要,實現的可能性越大,對這個目標的動機也就越強。
當東野圭吾體驗到寫作推理小說帶來的樂趣,以及推理小說獲獎帶來的甜頭後,他認為成為一位推理小說的暢銷作家比當一名默默無聞的工程師更有前途。同時他年紀輕輕就獲得推理小說大獎,這讓年輕氣盛的他躊躇滿誌,因此東野圭吾對推理小說寫作具有更大的成就動機,更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從弗洛伊德心理動力理論也可以看到東野圭吾擇業成功的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反映人的生物本能;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協調本我在現實中得到滿足;超我遵循道德原則,代表人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