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放學後》之初露鋒芒(3 / 3)

這個對話不僅寫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揭示了兩人的關係,陽子對老師非常有好感,兩人的關係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師生關係,這為陽子將目睹到的事情告訴老師和救老師做下鋪墊。

可以說,東野圭吾的對話是非常精彩的,達到了多種目的。這個特點也保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和演變的全過程,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情節好壞關係到是否能夠吸引讀者,是否能夠突出主題,是否能夠將人物塑造成功等多個方麵。寫小說則無不注重情節的安排。

情節往往講求鬆緊結合,講求曲折有致,好看有趣。情節往往需要線索來勾連。如果沒有線索故事必然顯得鬆散,甚至難以成為一個故事。這部小說中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以校園凶殺案為線索;另一條是暗線,是關於妻子和丈夫的關係變化。

明線是文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貫穿始終的線索。在明線上,故事情節從正麵展開,人物活動、場麵從正麵描寫。暗線則是間接地呈現出來的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暗線上,人物活動、情節、場麵等都從側麵處理。

小說《放學後》的明線——校園凶手案本來撲朔迷離,而暗線的加入又使情節再添波折。“我”由明線中的遭人暗害引發緊張、焦慮,到發現真相凶手要殺的人並不是“我”時的釋然,明線到此也就結束。而最後“我”反而真的被殺,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的出現就離不開暗線的鋪墊和發展,暗線融入明線之中,兩線相互交織,從而造成更大的出人意料和撲朔迷離。

那麼再看看環境描寫,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的環境描寫,往往在小說中占據大量篇幅,並起到多種作用,比如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等等,但在東野圭吾的這部作品中環境描寫隻是簡單的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地點,社會環境也融入人物的語言之中,也就是說並沒有長篇大論的環境描寫,顯得簡潔凝練,這樣無疑加快了情節的發展,並沒有給人一種拖泥帶水的感覺。這可謂東野圭吾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個特點在今後的小說中依舊存在。

既然談到三要素,說了情節和環境,那就再談談人物。一般來說,情節是為小說人物服務,目的在於刻畫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這種小說可以稱為“人物小說”。不能否定情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但是有的小說卻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大多都是扁平人物(英國作家愛·摩·福斯特在其《小說麵麵觀》中將小說人物分為扁形與圓形兩種形態。“扁形人物”就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意念或特征而被創造出來”“可以用一個句子表達”的“類型人物或漫畫人物”),而著眼於曲折的情節,這種小說可以稱為“情節小說”。在很多推理小說中,人物性格單一,比較注重於曲折的情節,以雲譎波詭的情節取悅讀者,因此很多推理小說都可以稱為情節小說。

東野圭吾的《放學後》情節也非常曲折有趣,但人物形象都是豐富的、複雜的,正如愛·摩·福斯特所說的圓形人物。

這部小說人物形象的豐滿與細節描寫尤其是動作細節的描寫密不可分。比如在“我”猜到惠子參與了殺人的時候,“我”單獨找到惠子,約她練箭,在隻有兩人的情況下,主人公進行了追問,而惠子表現出超強的心理素質,極力保持鎮靜,但是細微的動作表情等暴露了惠子的內心,這些細節非常傳神,讓我們可以通過細節真切地感受到惠子的心理變化。比如當“我”問“殺人……你不害怕?”惠子的反應是“久久,她才稍微出現反應。她最初的反應是深深籲出一口氣,然後,以和平日相同的語調……”從中可以看著惠子在極力保持鎮定。隨著“我”的追問,惠子的反應是“她緩緩舉起弓,和方才同樣拉弦、射出。箭矢中靶,但,偏離靶心左側。”從剛開始的箭中靶心,到現在的偏離靶心,可以看出惠子的心裏已經發慌,但極力鎮定。當主人公說出要害,那根頂住門的木棒是不可能從外側頂住,凶手可能使用其他替代品時,惠子的反應是“惠子的背部痙攣似的微動,她故意大聲問”可看出她的心理在一步步的崩潰。被發現真相的恐懼,但還在極力遮掩,欲蓋彌彰。隨著真相一步步被揭示直至最終真相大白,“這時,一陣劇響,惠子弓上的箭急射而出,弓弦反彈,整隻弓在惠子掌中不住顫動。”從這裏可以看出她對真相揭示出來的震驚,她似乎窮途末路了。

從這裏我們能看出東野圭吾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善於觀察,細致入微的特點,能夠從動作中挖掘人的心理,從而讓我們看到一個縝密、鎮靜、大膽的女生形象。

當然,這部小說也不是沒有缺點的。這部小說主要集中於校園,以校園的師生矛盾為主,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這自然與東野圭吾的經曆有關,他剛從校園步入社會,做的是研究工作,社會接觸麵自然不夠廣。小說中的各種素材比如射箭、數學、老師,與他大學經曆和妻子有關。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隨著東野圭吾生活視野的擴大,思想也不斷發展,他的小說也會逐漸邁向更高的層次。

《放學後》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約略窺見他風格的一二。

雖然一個作家風格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便可看出風格的雛形。我國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說法,18世紀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文學家德·布封也說過“風格即人”,也就是說作品的風格必然反映著作家的人格,一個作家和一個作家的作品絕不會是一樣的。魯迅的作品如匕首如投槍便與他的人格相關,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

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其弟周作人的風格則是衝淡平易,與他性格的逃避現實和軟弱之處也很有關係。

作家的風格主要受作家人格的影響,但是也不能脫離社會,社會對作家的風格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現代的文學必然不完全與古代的文學,革命時代的文學相同,也必然不完全與和平時代的文學相同,我國的文學必然不完全與外國的文學相同,也就是說文學風格既涉及作家的創作個性和言語形式,也與時代、民族、地域文化有關係。作家作品風格是文學風格的核心和基礎,但也包括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等內涵。

尤其當一個作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的時候,還處於模仿借鑒階段的時候,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比如東野圭吾的《放學後》中所體現的本格派推理的特點,便與當時本格派推理流行有關。如果東野圭吾沒有接觸過推理小說,或者說社會上流行的推理小說不是他當初看到的那樣。他的推理小說又會寫成什麼模樣呢?

作家風格受到自己人格和社會的雙重影響,但是作家的人格起著主要作用。東野圭吾在受本格派推理的影響的時候,也顯露出了自己的風格傾向。

如果說風格包括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那麼從思想內容來看,《放學後》不僅是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犯罪的謎底,具有嚴密的推理,而且表現出對人性的關注,具有人性關懷的內涵,如上文所說。從藝術形式上來看,敘述明快,情節曲折,語言樸素,人物形象豐富。隻是思想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藝術形式並沒有給人一種衝擊感,還處於借鑒吸收的階段。整體來說,還不夠灑脫,受到社會的約束較多。

文學風格既是作家獨特的藝術創造力穩定的標誌,又是其語言和文體成熟的體現,通常被譽為作家的徽記或指紋。

雨果認為:“風格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沒有風格,你可以獲得一時的成功,獲得掌聲、熱鬧、鑼鼓、花冠、眾人的陶醉的歡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勝利、真正的榮譽、真正的桂冠。”別林斯基認為,文學作品沒有鮮明的獨創性和自己的藝術風格,就像“沒有劍的劍鞘,或空空如也的漂亮的箱子”。可見,藝術作品具備獨樹一幟的風格,才能產生積極的社會作用和不朽的藝術魅力。

東野圭吾雖然籍《放學後》獲得亂步獎而成名,但還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就決定了東野圭吾還有一段很長的道路要走,在不斷的發展中建設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