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東野圭吾的係列小說(2 / 3)

這些小說中幾乎都會涉及到一些科學家,其中湯川作為東野圭吾小說中智商最高的人物之一,一個物理學家,擅長邏輯推理,心思縝密,觀察細致,通常是東野圭吾所指的伽利略。他的搭檔是刑警草薙。熟悉推理小說的讀者,應該可以想到,這種設置與福爾摩斯小說中偵探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設置極其相似,兩者搭配,相輔相成,相互映襯。

科學家的身份讓小說披上一層科學的色彩,而科學則講求邏輯和推理,崇尚理智,因此這些小說也吸引了喜歡推理小說中智力遊戲的讀者。

推理小說是通俗小說,因此東野圭吾也是一個通俗作家。他想要做的是成為暢銷作家,直接追求的是金錢。好比現在的網絡文學,很多寫手寫一些思想水平不高的作品,但迎合了大眾的意淫,從而掙得缽滿體滿。

暢銷小說無論在在題材上還是在寫作技巧上都有一定的講究,比如注重一波三折,娛樂性,這些都離不開對讀者的吸引。如果東野圭吾塑造了一個廣受讀者歡迎的人物形象,那麼這個人物就可能成為吸粉的誘餌,那麼這個人物出現的小說則可能達到暢銷的效果。比如加賀恭一郎的故事散見於各部小說,如果讀者對加賀感興趣,那就有必要通讀有關加賀的各部小說,從而在營銷上達到成功。如果讀者對智力遊戲感興趣,對科技感興趣,那麼何妨讓思維縝密的科學家帶領我們推理案件呢?

一個好的作家固然應該有讀者意識,但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應該是高於讀者,保持著作家的自由,但也不能太高於讀者,創作的作品鮮有人解也是不可取的,畢竟作品最終的實現離不開讀者的參與,因此好作品不能艱澀而曲高和寡,但也不應該過於膚淺而淪為於人無益的剩飯殘渣,好的作品應該既能讓讀者讀懂,讓讀者喜歡,又包含一些值得讀者思考的東西。

在東野圭吾的伽利略係列小說或者是夾雜著科技元素的小說中,我們享受了有趣的智力遊戲,但是更咀嚼了餘味猶存的哲思,小說表現了對科技的反撥。

《伽利略的苦惱》中的兩個短篇《操縱》和《擾亂》,都講到了誤用科技的傷害。《操縱》中的科學家利用畢生研究的一部裝置殺死了自己行為不端的親生兒子。兒子長成一棵歪樹,父親是需要承擔一定責任的。兒子沒有從科學家那裏得到多少父愛,科學家也疏於管教兒子。科學家是科學家但也是父親,但是卻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工作和研究上。他是好科學家,卻並不是一個好父親。這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那個每個人尤其是作為家庭頂梁柱的男人不得不拚命工作才能養活家庭的社會同樣難以推卸責任,而人身處其中,又能改變多少?

當兒子蔑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並發誓賣掉老宅、搶奪遺產,並強暴了他的養女之後,鄰居對科學家的態度由尊重到同情,再到責備,在巨大的環境壓力下,科學家終於殺死了自己的兒子。虎毒不食子,這是一個多麼令人痛心的結局啊。

與《操縱》有相似之處的是《擾亂》,在《擾亂》中年輕有為的理工男畢業之前就創立了磁理論,但在公司其一身本領卻無法施展,最後一氣之下選擇了離職。科學家創立的理論無法得到施展,在事業和愛情上遭受挫折,於是他認為一切都是社會的錯,遂將自己的理論製作成“惡魔之手”,危害社會。社會如果能夠恰當安排人才,那麼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麵人推動著科技的發展,但卻處處受到社會的製約。當人受挫的時候,手中的科技力量不再是造福人類的利器,而是害人的凶器。

人在科技作用下可以成“神”,比如《分身》的克隆技術,但是在科技的影響下又有多少人已經異化。

何為異化?異化是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人本質的改變和扭曲。

東野圭吾的《布魯斯特的心髒》,科技對人的異化尤其明顯。《布魯斯特的心髒》以日本一流的重工企業為背景,講述了精英階層和大眾階層對科技的不同態度和利用。以拓也為代表的精英階層認為機器人比人優秀,與人相比,他更願意相信機器人,因為機器人可以完全按照人的指令執行工作,而人則有怠惰、貪欲、私心等各種不良的特征。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精英階層想要的人是機器一樣的人,而不是有著愛與恨、善與惡、美與醜的人,他們想要的就是異化的人,而科技則是實現他們這種理想的手段。而大眾階層則並不甘心被異化,大眾階層中的悟郎負責檢查工作,整日麵對的都是機器人,他質疑自己是否也成了機器人,人的主體性是否喪失。為了逃離這個工作崗位,他利用機器人殺死了好友勇二。精英階層為保護公司形象將勇二的死歸咎於自身操作失誤,悟郎這才逃離這個崗位。故事到這裏已經看出機器對人的異化,以及被異化者的反抗,但故事到這裏還沒有完,拓也為了恢複“科學秩序”,和公司裏的其他兩個精英製造謀殺案,但不巧被悟郎破壞,隨後悟郎殺害好友的案子也被查明,悟郎也結束了自己所向往的不被人控製的正常人的生活,而拓也最後也死於自己製造的機器人手裏。科技在造成人的異化的同時,也在毀滅著人這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