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多有小說反映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異化,比如大家熟悉的《變形記》,主人公為了家庭辛苦工作,有一天早晨卻發現自己變成了大甲蟲。在這種狀態下,家人並不是積極地醫治,而是冷淡和疏遠。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將人變成甲蟲,也使人的關係發生異化,親情已經沒有了親情應有的溫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人的異化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科技革命密不可分,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科技的引領下產生的。
與西方資本主義相對的是,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農耕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自然的親近自然較多。這樣就出現了我國特有的文化,我們傳統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這種狀態人才是人啊。
除了這些小說提及科技造成人的異化之外,其他小說還提到科技對人的傷害。《分身》中寫到了克隆技術,統治階級的高層妄圖利用克隆技術繼續延續自己的權利,科技的濫用對多少無辜的人造成了傷害。《變身》則涉及到醫學中的換腦技術,將一個本來很善良的人換成了邪惡的罪犯,最終那個無辜的青年以自殺結束了這種非我的狀態。《平行世界·愛情故事》則利用了篡改記憶的科技,使人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科技能造福於人,也能毀滅人。我們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多少人成了低頭族,人與身邊的人的距離似乎拉遠了很多。我不禁想起顧城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追求與向往。
那麼仿擬一下,則可以成為另一首《遠和近》:“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手機。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手機時很近。”
其實老子的哲學早就出現反科技的意識,“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科技給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可是科技越發達就能代表人越幸福嗎?老子的思想似乎就是對科技的當頭一棒,他希望過的是小國寡民的田園生活,那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當然他的這種思想與當時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的現實有關,他的思想表達了他對簡樸平靜生活的渴望,在當時很能反映一些人的願望。
老子的思想雖然具有保守的一麵,但是卻深刻地看到智巧給人帶來的災難,可謂是對當今科技濫用的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