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東方不亮西方亮(1 / 2)

“雪梅,送你油炸地瓜幹的老大爺是哪裏人?知道他是哪個村的嗎”?

不是應該問“油炸地瓜幹是哪裏來的”嗎?怎麼換成“老大爺是哪裏人”了?

賈老太太麵對油炸地瓜幹的反常態度,讓沈雪梅有些摸不著頭腦。

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還毫不客氣地帶回家,她正等著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挨訓呢,結果老太太卻好像並不在乎這件事。

“我沒問老大爺,也忘了問賣油條的老板娘”。沈雪梅如實回答。

“你這孩子,吃人家的東西也不問問人家是哪裏人”?

老太太看了一眼孫媳婦,眼裏沒有責備,語氣還挺溫和。

“那人會不會是你娘家村裏的”?

賈老爺子笑嘻嘻地看著老妻:“能把地瓜幹炸得這麼酥脆,隻有你娘家村裏的人才有這樣的手藝”。

“是呀,我怎麼忘了這茬事?肯定是俺娘家村裏的”!賈老爺子的話,聽得老伴滿臉得意。

錯誤就這麼原諒了,不用挨訓了嗎?老太太可是很反感家裏人隨便要別人東西的。

沈雪梅被老太太的反常搞得有點心情忐忑.....

......

其實,今天的事,沈雪梅有點想多了,她誤會了老太太。

上次趕大集回來,人小鬼大的賈文卓把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一五一十,繪聲繪色地全都禿嚕出來後,老太太當時是有點生氣。

可想了一晚上,她又看開了。

孫媳婦這麼做,自然有這麼做的把握和道理,她自己都不怕,別人替她瞎操那份閑心幹啥?

從那天起,賈老太太就知道,沈雪梅已經脫胎換骨,真的變了。

雖然對孫媳婦的變化充滿疑惑,不明白是什麼讓她徹底改變了,但老太太並不想深究其中的原因。

賈老太太最讓人佩服的,就是她活得比一般女人豁達通透——兒孫的事,該管的,她必須管,不該管的,她很少過問。

孫媳婦是變好了,又不是變壞了,她為什麼要管?

這樣的孫媳婦才真正對她的胃口呢!

“你們都看著我幹啥?來,都過來吃地瓜幹,雪梅,快過來吃”!

賈老太太一邊品嚐著油炸地瓜幹,一邊親切地對眼神怯怯的孫媳婦說:

“這地瓜幹又甜又脆,和我小時候吃過的一樣”!

......

油炸地瓜幹,是墨水縣的特產,它曾經是墨水縣的傳統美食。

這種又甜又脆,吃到嘴裏讓人停不下來的特色食品,是老墨水人舌尖上難忘的記憶。

老墨水人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走進墨水地兒,踩著兩腳泥兒;吃著地瓜幹兒,聽著柳腔戲兒”。

被老墨水人當成美食的油炸地瓜幹,80年代卻難得一見,不管在集市上還是商店裏,都沒有它的身影。

原因是:一來,它很費油。

炸一斤地瓜幹,和炸一斤油條的耗油量差不多。

二來,地瓜在80年代不值錢。

誰家的飯桌上也少不了它,家家戶戶都多到用它喂豬。

雖然地瓜因為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微量元素,在後世被人們炒成了稀罕物,但當時的人因為天天吃,根本不把它當回事。

“奶奶,這油炸地瓜幹好甜好脆啊!真的很好吃”!

吃完一塊油炸地瓜幹,沈雪梅忽然明白了,為什麼賈老太太看到它會眼睛一亮。

老太太的娘家清泉村,不僅有享譽十裏八鄉的泉水,還有一片得天獨厚,生產優質地瓜的土壤。

那片土地上長出來的地瓜,不僅表皮光滑,顏色鮮豔,還香、軟、粘、滑,口感極佳。

這麼好的東西,村裏人一直以來都是把它煮著、烤著,或者晾幹後磨成地瓜麵吃,沒想到它還會有別的吃法。

有一年,賈老太太家新換了一個廚子,那廚子看這麼好的地瓜蒸著、烤著吃有點暴殄天物,就發揮天賦,悶頭琢磨了幾天後,鼓搗出一種好吃的零食——油炸地瓜幹。